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中原磷都”礦竭而衰的企業樣本:破產的劉沖礦,像時代棄兒

記者/蒲曉旭

編輯/李顯峰 宋建華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 一批批城市因礦而興, 又因礦而衰。 礦藏被采空, 大地開裂, 房屋塌陷;礦渣堆成山, 井水被污染, 林木枯萎;曾經青壯年人雲集的礦區, 如今只剩老人留守。

城市因過度依賴資源, 在資源枯竭後深陷困境。 枯竭後的礦區暴露出的環境惡化、經濟衰退、貧困人口增多等問題, 被人們稱為“資源的詛咒”。

2008年起, 國家分三批把69個城市(縣、區)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支持它們轉型發展探索新路。 今年4月, 由過去的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整合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正式掛牌,

“大國土”時代的開啟, 將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升級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北青深一度記者歷時3個月, 走訪湖北鐘祥等4座資源枯竭城市, 深入觀察並記錄下礦區興衰對當地群眾命運及生活的影響, 以及當地正在經歷的變革與轉型。

2017年12月, 湖北鐘祥磷礦鎮, 這是一個因磷礦開採而興起的鎮子

湖北鐘祥磷礦鎮的劉沖社區“老了”。

清晨, 居民搭私人麵包車去鎮上, 無論買菜、看病, 都須在上午11點前返程, 過後再無回家的車。 午後, 老人們或成排坐在牆根, 或湊一桌撲克, 打發過一個個下午。 夜幕降臨, 伴著節能燈的光亮, 大媽們踩著渾濁的音響, 跳起了健身操。 這是社區一天最熱鬧時刻, 曲終人散過後, 社區重歸沉寂, 每棟居民樓裡,

只兩三戶亮著燈。

90年代之前, 劉沖社區的前身劉沖礦熱鬧如集。 街上是成群的青年礦工, 通勤車載著礦工和家屬免費往返于礦區與鄉鎮。 菜場裡, 小販挑來時鮮的魚肉蔬果。 夜裡, 礦區居民看露天電影、去舞廳跳舞、打籃球、扭秧歌。

從上萬名職工及家屬的礦區, 到僅剩400人常住的社區, 地處“中原磷都”鐘祥的劉沖礦經歷了八十年代的輝煌, 九十年代的沒落和新世紀初因資源枯竭而破產。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礦而興、礦竭而衰的資源型企業的命運。

北青深一度視頻:從劉沖礦到劉沖社區

“礦不行了”

2017年12月28日, 劉沖社區。

晚飯後, 原劉沖礦職工張益恒像往常一樣將鍋碗端至廁所洗刷。 在她那套建於1987年的單元樓房裡, 廚房下水道早已堵死,

水管也塞滿鐵銹放不出水, 不足2平米的廁所成為家裡唯一可供洗刷的地方。 其實那裡的下水管也已鏽出一個小孔, 溢出的污水浸濕了半邊地板。

洗刷罷, 她匆匆下樓, 走過成排破敗、陳舊的樓群, 來到社區舊禮堂的空地上。 十幾位元大媽正伴著渾濁的音樂跳健身操, 張益恒加入了她們。 作為現場的唯一光亮, 一枚20瓦的節能燈, 虛弱地照在三個籃球場般大小的空地上。 為維繫社區這項唯一的集體活動, 跳舞者每人每年要出15元, 用於電費和設備投入。

這裡曾是劉沖礦數千人職工露天觀影之處。 如今除了跳舞, 也只有在外來商家偶爾進社區促銷宣講時, 才能聚起百十來號老頭老太。 任憑主持人在前面如何吆喝,

台下的老人終是一臉茫然。

劉沖社區主任王安晉介紹, 劉沖礦在2003年因資源枯竭破產時, 尚有1600多人常住, 隨著年輕人不斷外遷, 常住人口已減至400人, 絕大多為老工人及家屬。

劉沖社區緊鄰劉沖村, 目睹過礦區變遷的劉沖村村民劉學金感慨:“劉沖礦曾帶動了周邊上萬人, 礦不行了這邊也跟著蕭條下去。 ”

67歲的張益恒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 必須靠跳舞活絡筋骨。 周圍唯一能看病的地方, 是臨近劉沖村的衛生室, 條件有限。 她得常去鎮上買藥。 社區距鎮上有5公里車程, 僅在每天上午7至10時有3輛私人麵包車在兩地隨機往返, 車費2元。 過時只能包車出入。 社區裡多是老人, 騎不得車, 麵包車幾乎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一輛7座麵包, 往往會塞進10位乘客和大包蔬菜。

人多座少, 總有4名乘客得擠在車內一長一短兩根板凳上。

有幾次, 張益恒錯過了車, 硬是一瘸一跛地走了兩小時回家。 某天夜裡, 丈夫肚子疼, 她明知該吃啥藥, 可就是出不去——“社區裡都是老人, 突發腦溢血、心肌梗死又該怎麼辦?”

社區居民張海霞記得, 近些年至少有兩位居民突發疾病, 死在被人背往醫院的半途。

麵包車司機丁恒震也很無奈, 他本也是劉沖礦的職工, 幾前開始在社區與鎮上跑車, 原本下午還跑幾趟, 但社區人越來越少, 只好兩年前停掉了。

因兒子曾在鎮上讀書, 劉沖村村民劉紅常騎摩托接送。 趕上雨天, 只能花幾十元包車。 後來她索性買了台麵包車, 跑起了劉沖社區到鎮上的線路, 但也限於上午7到10點,每天收入30多元。

“看著很多老人走去鎮上,我也覺得可憐。”劉紅說,如果能有一些補貼,跑全天也可以。

原劉沖礦職工、76歲的劉代福經營著劉沖社區唯一的商店。他回憶,超市2004年開張時,社區還有10來家商店,單日營收仍可達2000元。後來其餘商店陸續全部關停,他的收入卻一路下滑,現在每天營收僅200元。如今超市賣得最好的是5斤裝的麵條,因為老人去鎮上買菜不便,吃面簡單。銷量唯一上漲的是冥幣,隨著時間推移,社區的老人們正不斷逝去。

不少人愛湊在劉代福店裡打牌。總有人感慨,說過兩年這唯一的超市恐怕也得關了:“等那時,怕買瓶醬油都得往鎮上跑咯。”

一個老人靠著牆根打發著無聊的下午,這是劉沖社區最常見的一幕。年輕人都在礦企破產後盡數離開,只剩下一些老人在此度晚年

光榮年代

“光榮屬於八十年(代)”。

幾年前,一部講述上世紀80年代礦工與鄉村姑娘的愛情電影,特意在劉沖社區選址拍攝。期間,有人在社區屋牆上寫下這句話。

這7個殘存的粉筆字,成為劉沖礦演變的寫照。

在劉沖社區,連排的三、四層老式單元樓維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格調。很多樓房天花板和樓體外側被雨水浸出大片白色漬跡。有的樓頂還長出一人多高的灌木和雜草。五、六十年代的紅磚平房縱橫排開,一面面屋牆上還透著洪水曾沒過的水漬。老人們成排坐在牆根,或聚成一桌打撲克,消磨過一個個午後和黃昏。走在社區,既難見到年輕人,也難見到外來人。

“雨水能從四樓頂一直漏到一樓。”指著連排的老式單元樓,劉沖一條街黨支部書記但前勝說,很多房子常年無人居住,早已破爛不堪。

劉沖礦退休工人吳福有介紹,社區裡八九成的房屋都會漏雨。成排的樓房裡,很多隻住了一兩戶,更多人外出打工,家也搬了出去。談今溯往,他落了淚:“那時根本沒想到會這樣。”

他說的“那時”,是一段與磷礦有關的歲月,也是劉沖礦人難以磨滅的驕傲。

據《鐘祥縣誌》記載,1957年地質隊在鐘祥探明,當地有3個總儲量達4.1億噸的磷層。次年國家成立“化工部荊襄磷礦”,後多次更名,在1998年成為湖北荊襄化工集團公司。以采磷為主的劉沖礦(荊襄化工集團下屬荊源化工公司,簡稱劉沖礦),正是其下轄礦區,也是1958年國家投資的四大化學礦山之一。

也是在1958年,無數外地青年抵達劉沖礦。當時,劉沖社區所在的磷礦鎮還是一片荒山,工人在山間拓出道路,架起電線,開動機器。磷礦不斷被采出,經鐵路和漢江運往大江南北,被製成化肥或工業原料。

綿延數十平方公里的劉沖礦聚集了人氣,1961年,當地設磷礦鎮。

在最輝煌的八十年代,劉沖礦有自己的醫院、公車、鍋爐房、電視臺、托兒所、中小學、舞廳、籃球場等等那個年代一切該有的生活、娛樂設施。

“比起鎮醫院,周邊村民更願意來職工醫院看病。”曾在職工醫院工作的張益恒記得,除了常規科室,職工醫院還有放射和理療設備,能做切除子宮和胃的手術,條件遠勝鎮醫院。

那些年誰家趕上肚子疼,打個電話,醫院就派救護車免費送醫。往來鎮上,還有免費的通勤班車。

計劃經濟時代,每人每月吃多少糧油肉,都有定量。劉沖礦的井下工卻並不受限。退休職工錢遠松介紹,井下工每天下井都有一定的津貼餐票,能憑票吃兩頓礦裡的特殊食堂,三菜一湯,頓頓有肉。

物資匱乏的年代,劉沖礦卻擁有豐富的業餘生活。67歲的趙義芳曾在礦上管電影隊。他回憶,當年礦裡每週至少放一場電影,幾千名職工和家屬常坐得滿滿當當。不放電影的時候,男女老少就去舞廳跳舞,去籃球場打球,到廣場上扭秧歌。

社會資源也湧向劉沖礦:至少兩家銀行在家屬區設了網點。小販也挑著肉菜果蔬向劉沖礦區集中——這是鎮上消費力最強的地區。

欣欣向榮的背後,是劉沖礦年產磷礦60萬噸的輝煌業績。最多時,礦裡有上萬名職工及家屬。上千名礦工頭戴礦帽,下班後成群走在生活區的情景,張益恒至今記得。

“感覺一個個都雄赳赳氣昂昂的。”說到這,她眯起了眼睛,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

幾年前,一部講述八十年代礦工與鄉村姑娘愛情故事的電影,在劉沖社區選址拍攝。後來,牆上留下了一行字“光榮屬於八十年(代)”,仿佛是劉沖社區的真實寫照

破產之後

劉沖礦的蕭條是在90年代露出端倪的。

吳福有記得,到90年代初,一直給工人免費住的房子被要求購買或交租金。家屬徐成榮也注意到,一直免費的灌裝液化氣開始收費了。但其他福利照舊,沒人太當回事。

此時的劉沖礦,已在60年代從露天轉為井下開採,並陸續進行了三期井下開拓改造。當地磷礦的生產,受進口化肥的影響,在七、八十年代,各經歷過一次滯銷。

礦越挖越深,也越挖越少。

趙義芳回憶,1995年後,工人獎金少了,外出旅遊沒了,取暖費發不下來,膠鞋、礦帽的更替也接不上了。礦領導甚至在球場上召開大會,號召職工捐款幫礦裡度過難關。科長捐1000元,職工捐500元。

“為降低成本,礦上又搞了個炸藥廠,新建了一個次磷酸鈉廠,想增加收入。”趙義芳說,結果越來越糟。到1997年前後,很多工人被欠薪半年。

正是當年,劉沖礦閉坑停產。

對停產原因,多位老工人表示,當時礦井已采至-270米,地下水量太大,無法開採。

趙義芳聽說,眼看即將閉坑,一位老工人找到礦長,說之前一直號召大家“以礦為家”。礦長卻說:“礦已經不是你的家了。”

閉坑後,部分工人被內退,收入微薄。像趙義芳這樣的機關人員仍在上班,月薪卻從420元降至180元。他愛人張益恒也是礦醫院職工,兩口子用完家庭積蓄,在家附近的山上開出半畝荒地種菜,借錢供兒子讀大學。

那時最常見的景象是,每到秋收,很多工人就下地幫農民收花生和稻穀,每天掙30元。趙義芳曾目睹一位工友,在一位叉著腰、叼著煙的農民指揮下奮力勞作。他也曾和妻子去地裡撿過別人收漏的花生,只覺一陣心酸。還有工人穿著工服到當地行乞,被工友認出,接到家吃頓飽飯。

2003年,劉沖礦因資源枯竭政策破產,3087名職工參加了企業改制。很多工人將單位房產買為私有。劉沖礦也更名劉沖社區,由磷礦鎮管理。

“突然有種失落,像個沒人要的孩子。”趙義芳說。

每年驚蟄後,劉沖社區周邊的山上,夜晚總能見到點點燈光。那是很多工人及家屬在山裡捉蜈蚣時手電筒的光亮。一隻超過15㎝的蜈蚣,能賣一塊錢。運氣好,一夜能抓近百隻。趙義芳也曾是捉蜈蚣大軍中的一員,後來因上了年歲視力模糊,就改為挖山藥。挖回來再一早背去鎮上賣掉,常為省1塊錢的攤位費而在市場上“打遊擊”。

為謀生路,年輕人紛紛離開劉沖社區。一同離去的,還有職工醫院、學校和通勤班車。沒兩年,銀行網點撤了,賣菜的小販也越來越少。曾經人頭攢動的籃球場、溜冰場開始荒蕪,工人舞廳的牆皮開始脫落,夜裡也不再有舞曲傳出。倒是灌木和雜草開始竄出,在一幢幢老式的單元樓頂肆意生長。

再後來,劉沖社區只剩下老、弱、幼。至少有兩位老人,在去世多日後才被鄰居發現。

往昔輝煌的房屋也在時間的洗禮中身價大跌。張海霞介紹,幾年前一位當地村民用2000多元買了一排平房。而社區一套40多平的單元房,甚至兩三千元就能買到。

人氣沒了。

借助一盞節能燈的光亮,劉沖社區的住戶們在空地上跳起了廣場舞。對劉沖社區來說,這是難得的熱鬧時刻

鐘祥的縮影

出行不便,房屋破舊漏雨,是當前劉沖社區居民集中反映的兩大問題。

磷礦鎮政府對此表示,計畫今年新增一輛從劉沖社區往返鎮區的客車,並增加營運時間。對住房問題,鐘祥市政府介紹,劉沖礦破產時,公司將職工居住的公房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給職工,並辦理了產權證明。為改善社區居民住房條件,鐘祥市曾在城區和胡集鎮,為劉沖居民解決了50多套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目前磷礦鎮正對有到鐘祥城區申請經適房、公租房意向的居民摸底,準備幫他們爭取指標。

從資源的角度看,劉沖礦無疑是鐘祥市的一個縮影。有著“中原磷都”之稱的鐘祥,在幾十年大規模開採後,磷礦資源日漸枯竭。2009年3月,鐘祥被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轉型試點城市。

據鐘祥市發改局介紹,轉型試點以來,鐘祥市曾對96家小型磷化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和關停並轉,磷化工企業由130家減少到60家。

劉沖礦轉衰的那會,全國正也經歷著改革開放後的首輪下崗潮。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發改委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協力廠商評估專家組組長張文忠,調研過絕大多數資源枯竭型城市。在他看來,因資源枯竭破產失業的礦工,與其他下崗工人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因為礦企通常位置較偏,礦企工人想從事其他營生,比城裡的下崗工人要難。

“經過10年轉型試點,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像劉沖社區這樣破敗的地方,已經很少了。”張文忠感慨說。

2017年歲末,45歲的原劉沖礦職工白江濤坐在家中,回顧起劉沖礦因礦而興、礦竭而衰的歷史神色平靜:“就算沒破產等到現在,估計還是要散,因為現代化了,用不了那麼多人啦。”

他深吸一口指尖的香煙,白色的煙霧在70年代的舊平房裡彌散開來。

但也限於上午7到10點,每天收入30多元。

“看著很多老人走去鎮上,我也覺得可憐。”劉紅說,如果能有一些補貼,跑全天也可以。

原劉沖礦職工、76歲的劉代福經營著劉沖社區唯一的商店。他回憶,超市2004年開張時,社區還有10來家商店,單日營收仍可達2000元。後來其餘商店陸續全部關停,他的收入卻一路下滑,現在每天營收僅200元。如今超市賣得最好的是5斤裝的麵條,因為老人去鎮上買菜不便,吃面簡單。銷量唯一上漲的是冥幣,隨著時間推移,社區的老人們正不斷逝去。

不少人愛湊在劉代福店裡打牌。總有人感慨,說過兩年這唯一的超市恐怕也得關了:“等那時,怕買瓶醬油都得往鎮上跑咯。”

一個老人靠著牆根打發著無聊的下午,這是劉沖社區最常見的一幕。年輕人都在礦企破產後盡數離開,只剩下一些老人在此度晚年

光榮年代

“光榮屬於八十年(代)”。

幾年前,一部講述上世紀80年代礦工與鄉村姑娘的愛情電影,特意在劉沖社區選址拍攝。期間,有人在社區屋牆上寫下這句話。

這7個殘存的粉筆字,成為劉沖礦演變的寫照。

在劉沖社區,連排的三、四層老式單元樓維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格調。很多樓房天花板和樓體外側被雨水浸出大片白色漬跡。有的樓頂還長出一人多高的灌木和雜草。五、六十年代的紅磚平房縱橫排開,一面面屋牆上還透著洪水曾沒過的水漬。老人們成排坐在牆根,或聚成一桌打撲克,消磨過一個個午後和黃昏。走在社區,既難見到年輕人,也難見到外來人。

“雨水能從四樓頂一直漏到一樓。”指著連排的老式單元樓,劉沖一條街黨支部書記但前勝說,很多房子常年無人居住,早已破爛不堪。

劉沖礦退休工人吳福有介紹,社區裡八九成的房屋都會漏雨。成排的樓房裡,很多隻住了一兩戶,更多人外出打工,家也搬了出去。談今溯往,他落了淚:“那時根本沒想到會這樣。”

他說的“那時”,是一段與磷礦有關的歲月,也是劉沖礦人難以磨滅的驕傲。

據《鐘祥縣誌》記載,1957年地質隊在鐘祥探明,當地有3個總儲量達4.1億噸的磷層。次年國家成立“化工部荊襄磷礦”,後多次更名,在1998年成為湖北荊襄化工集團公司。以采磷為主的劉沖礦(荊襄化工集團下屬荊源化工公司,簡稱劉沖礦),正是其下轄礦區,也是1958年國家投資的四大化學礦山之一。

也是在1958年,無數外地青年抵達劉沖礦。當時,劉沖社區所在的磷礦鎮還是一片荒山,工人在山間拓出道路,架起電線,開動機器。磷礦不斷被采出,經鐵路和漢江運往大江南北,被製成化肥或工業原料。

綿延數十平方公里的劉沖礦聚集了人氣,1961年,當地設磷礦鎮。

在最輝煌的八十年代,劉沖礦有自己的醫院、公車、鍋爐房、電視臺、托兒所、中小學、舞廳、籃球場等等那個年代一切該有的生活、娛樂設施。

“比起鎮醫院,周邊村民更願意來職工醫院看病。”曾在職工醫院工作的張益恒記得,除了常規科室,職工醫院還有放射和理療設備,能做切除子宮和胃的手術,條件遠勝鎮醫院。

那些年誰家趕上肚子疼,打個電話,醫院就派救護車免費送醫。往來鎮上,還有免費的通勤班車。

計劃經濟時代,每人每月吃多少糧油肉,都有定量。劉沖礦的井下工卻並不受限。退休職工錢遠松介紹,井下工每天下井都有一定的津貼餐票,能憑票吃兩頓礦裡的特殊食堂,三菜一湯,頓頓有肉。

物資匱乏的年代,劉沖礦卻擁有豐富的業餘生活。67歲的趙義芳曾在礦上管電影隊。他回憶,當年礦裡每週至少放一場電影,幾千名職工和家屬常坐得滿滿當當。不放電影的時候,男女老少就去舞廳跳舞,去籃球場打球,到廣場上扭秧歌。

社會資源也湧向劉沖礦:至少兩家銀行在家屬區設了網點。小販也挑著肉菜果蔬向劉沖礦區集中——這是鎮上消費力最強的地區。

欣欣向榮的背後,是劉沖礦年產磷礦60萬噸的輝煌業績。最多時,礦裡有上萬名職工及家屬。上千名礦工頭戴礦帽,下班後成群走在生活區的情景,張益恒至今記得。

“感覺一個個都雄赳赳氣昂昂的。”說到這,她眯起了眼睛,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

幾年前,一部講述八十年代礦工與鄉村姑娘愛情故事的電影,在劉沖社區選址拍攝。後來,牆上留下了一行字“光榮屬於八十年(代)”,仿佛是劉沖社區的真實寫照

破產之後

劉沖礦的蕭條是在90年代露出端倪的。

吳福有記得,到90年代初,一直給工人免費住的房子被要求購買或交租金。家屬徐成榮也注意到,一直免費的灌裝液化氣開始收費了。但其他福利照舊,沒人太當回事。

此時的劉沖礦,已在60年代從露天轉為井下開採,並陸續進行了三期井下開拓改造。當地磷礦的生產,受進口化肥的影響,在七、八十年代,各經歷過一次滯銷。

礦越挖越深,也越挖越少。

趙義芳回憶,1995年後,工人獎金少了,外出旅遊沒了,取暖費發不下來,膠鞋、礦帽的更替也接不上了。礦領導甚至在球場上召開大會,號召職工捐款幫礦裡度過難關。科長捐1000元,職工捐500元。

“為降低成本,礦上又搞了個炸藥廠,新建了一個次磷酸鈉廠,想增加收入。”趙義芳說,結果越來越糟。到1997年前後,很多工人被欠薪半年。

正是當年,劉沖礦閉坑停產。

對停產原因,多位老工人表示,當時礦井已采至-270米,地下水量太大,無法開採。

趙義芳聽說,眼看即將閉坑,一位老工人找到礦長,說之前一直號召大家“以礦為家”。礦長卻說:“礦已經不是你的家了。”

閉坑後,部分工人被內退,收入微薄。像趙義芳這樣的機關人員仍在上班,月薪卻從420元降至180元。他愛人張益恒也是礦醫院職工,兩口子用完家庭積蓄,在家附近的山上開出半畝荒地種菜,借錢供兒子讀大學。

那時最常見的景象是,每到秋收,很多工人就下地幫農民收花生和稻穀,每天掙30元。趙義芳曾目睹一位工友,在一位叉著腰、叼著煙的農民指揮下奮力勞作。他也曾和妻子去地裡撿過別人收漏的花生,只覺一陣心酸。還有工人穿著工服到當地行乞,被工友認出,接到家吃頓飽飯。

2003年,劉沖礦因資源枯竭政策破產,3087名職工參加了企業改制。很多工人將單位房產買為私有。劉沖礦也更名劉沖社區,由磷礦鎮管理。

“突然有種失落,像個沒人要的孩子。”趙義芳說。

每年驚蟄後,劉沖社區周邊的山上,夜晚總能見到點點燈光。那是很多工人及家屬在山裡捉蜈蚣時手電筒的光亮。一隻超過15㎝的蜈蚣,能賣一塊錢。運氣好,一夜能抓近百隻。趙義芳也曾是捉蜈蚣大軍中的一員,後來因上了年歲視力模糊,就改為挖山藥。挖回來再一早背去鎮上賣掉,常為省1塊錢的攤位費而在市場上“打遊擊”。

為謀生路,年輕人紛紛離開劉沖社區。一同離去的,還有職工醫院、學校和通勤班車。沒兩年,銀行網點撤了,賣菜的小販也越來越少。曾經人頭攢動的籃球場、溜冰場開始荒蕪,工人舞廳的牆皮開始脫落,夜裡也不再有舞曲傳出。倒是灌木和雜草開始竄出,在一幢幢老式的單元樓頂肆意生長。

再後來,劉沖社區只剩下老、弱、幼。至少有兩位老人,在去世多日後才被鄰居發現。

往昔輝煌的房屋也在時間的洗禮中身價大跌。張海霞介紹,幾年前一位當地村民用2000多元買了一排平房。而社區一套40多平的單元房,甚至兩三千元就能買到。

人氣沒了。

借助一盞節能燈的光亮,劉沖社區的住戶們在空地上跳起了廣場舞。對劉沖社區來說,這是難得的熱鬧時刻

鐘祥的縮影

出行不便,房屋破舊漏雨,是當前劉沖社區居民集中反映的兩大問題。

磷礦鎮政府對此表示,計畫今年新增一輛從劉沖社區往返鎮區的客車,並增加營運時間。對住房問題,鐘祥市政府介紹,劉沖礦破產時,公司將職工居住的公房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給職工,並辦理了產權證明。為改善社區居民住房條件,鐘祥市曾在城區和胡集鎮,為劉沖居民解決了50多套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目前磷礦鎮正對有到鐘祥城區申請經適房、公租房意向的居民摸底,準備幫他們爭取指標。

從資源的角度看,劉沖礦無疑是鐘祥市的一個縮影。有著“中原磷都”之稱的鐘祥,在幾十年大規模開採後,磷礦資源日漸枯竭。2009年3月,鐘祥被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轉型試點城市。

據鐘祥市發改局介紹,轉型試點以來,鐘祥市曾對96家小型磷化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和關停並轉,磷化工企業由130家減少到60家。

劉沖礦轉衰的那會,全國正也經歷著改革開放後的首輪下崗潮。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發改委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協力廠商評估專家組組長張文忠,調研過絕大多數資源枯竭型城市。在他看來,因資源枯竭破產失業的礦工,與其他下崗工人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因為礦企通常位置較偏,礦企工人想從事其他營生,比城裡的下崗工人要難。

“經過10年轉型試點,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像劉沖社區這樣破敗的地方,已經很少了。”張文忠感慨說。

2017年歲末,45歲的原劉沖礦職工白江濤坐在家中,回顧起劉沖礦因礦而興、礦竭而衰的歷史神色平靜:“就算沒破產等到現在,估計還是要散,因為現代化了,用不了那麼多人啦。”

他深吸一口指尖的香煙,白色的煙霧在70年代的舊平房裡彌散開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