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多虧當年大眾看不起瑞士Swtach,我們今天才能開到賓士Smart

“Smart”在國內被很多人叫做“賓士精靈”。 沒錯, 這輛小車現在確實是戴姆勒賓士旗下的一個全資子品牌!

不過, Smart的身世可不那麼簡單, 除了賓士, 他還跟德國大眾和瑞士swatch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上世紀80年代, 瑞士SMH集團(Swtach集團)CEO尼古拉•海耶克(Nicolas Hayek)發現, 幾乎所有的大型車廠都沒有覆蓋微型車市場, 而這些小巧袖珍的微型車在擁擠的城市用車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說幹就幹, 海耶克馬上就開始著手設計新車!

不過, 欠缺汽車業經驗的海耶克的造車計畫並不那麼順利...

為了規避風險, 避免彎路, 海耶克決定尋找一位“有經驗的”合作夥伴共同開發。

1991年7月, 海耶克與德國大眾汽車達成了初步共識。

然而不幸的是, 93年皮耶希接任大眾CEO後, 立刻要求終止大眾與SMH的合作計畫!因為他覺得自家同時期的雙門四座Lupo車型更具市場潛力。

大眾走了, 海耶克只能重新尋找新的合作夥伴, 不過寶馬、菲亞特、雷諾、通用等廠商都不看好海耶克的計畫。 直到海耶克找到賓士, 事情才有了轉機。


NAFA

而賓士之所以願意和SMH合作, 是想復活自家1982年開發失敗的NAFA微型車計畫。

1994年4月, 戴姆勒與SMH正式簽訂合作條款, 並在法國摩澤爾省建立了MCC微型車製造公司(Micro Compact Car)。 在全新的MCC公司中, 賓士與SMH的股份比例為51%/49%;由SMH提供車型設計概念, 賓士提供汽車製造技術。

等到1995年, Smart車型雛形開發出來, 兩家又因為名字問題大鬧一場!

海耶克要求車名中必須有“Swatch”, 賓士當然不肯妥協, 要求必須有“Mercedes”。 在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情況下, 雙方最終選擇由Swatch、Mercedes、ART三個單詞組合而成的“Smart”為正式命名。

車名風波過後, 新的問題又來了:由SMH主導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輸出達不到賓士的標準!

賓士隨即任命了新的主工程師, 進行大幅度改良, 轉而搭載3缸汽油引擎。

1998年10月, Smart品牌第一款車型Smart City(後改名fortwo)正式發佈, 補過新車沒有採用SMH理想的油電混動系統, 讓海耶克很失望。

隨後在2000年, 失望的SMH集團全面撤資, 股權100%交由戴姆勒集團掌控。 2002年, 戴姆勒賓士將MCC正式改名為Smart GmbH!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