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青少年心理障礙如何預防

文/賈洪武

小徐問我, 如何預防青少年心理障礙, 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確實任何壞的事情如果有方法預防, 不讓壞事情發生, 那自然是最好的。 正好最近我一個校友也同樣有此疑問, 我就一併回答了吧。

如果要談如何預防青少年心理障礙, 那麼就得先明確一下, 青少年心理障礙是怎麼來的。 其實關於這方面, 不同的心理學流派的解釋方法是不同的, 基於不同的解釋, 其處理起來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在這裡只說一說我自己在工作中比較經常使用的一個理論模型, 供大家參考。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 這種演變稱為心理社會發展。 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 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 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 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 人的發展歷經這八個階段,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 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 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 核心任務處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敗, 則會出現個人同一性殘缺、不連貫的狀態, 處理的成功與失敗即為兩個極點。 例如嬰兒期時的最優狀態是基本信任的狀態, 最劣的狀態是基本不信任的狀態。 核心任務的處理結果會影響人的一生。 下面我把這八個階段的任務簡要說明一下。

一、童年階段

1、嬰兒期(~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 只要吃飽不哭就行, 這就大錯特錯了。 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 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 當孩子哭或餓時, 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 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 富於理想, 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 反之則不敢希望, 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埃裡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 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

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 如, 爬、走、說話等。 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 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 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

3、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 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 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 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 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 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 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 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 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反之, 就會產生自卑。

二、青春期階段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所以,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三、成年階段

6、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

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 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 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 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 從而獲得親密感, 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7、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 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 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 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 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 老人的體力、心力和健康每況愈下, 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 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 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理論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枯燥的,如果你作為一個家長,已經耐心地閱讀到這裡了,那麼首先要恭喜你,你一定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好家長。以上是每個人一生發展的大體的規律。

說完心理學的內容,我們再談一下教育的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他的文集裡曾經提到過呂叔湘說過的一個關於教育的比喻。他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不像工業。工業是把原材料按規定的工序,製造成為符合設計的產品。農業可不是這樣。農業是把種子種到地裡,給他充分的合適的條件,如水、陽光、空氣、肥料等,讓它自己發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

現在我們再可以綜合談怎麼預防青少年心理障礙了。

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任務要發展,如果錯過了,就好像上學落了課程,如果不能花時間補回來,永遠都是學習上的一個弱點。心理健康也是一樣,一個時期應該發展的任務沒有發展好,將來就會成為性格上的缺陷,表現出來就可能是某種形式的心理障礙。說個例子,今天我們三十歲、四十歲的人,想要結交幾個真心的親密的朋友,很多人都覺得很難,還有些人認為根本不可能。人最親密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學生時代建立的。所以今天很多人熱衷於參加同學會,就是例證。如果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性格孤僻或者沒有結交到親密的朋友,那麼他在工作的過程中就可能會感覺到孤立無援。而且發現交朋友更難了。這就是尊重規律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不清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這一點能夠理解。但是有些家長是多少知道一些,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追求片面的目標比如成績,忽視了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這父母的責任就有點大了。

其次:要像農民一樣養育孩子,而不要像工人一樣製造產品。這個比喻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事實上是,現在的教育基本上是工業式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做了很多千篇一律又揠苗助長的事,把孩子培養得毫無生機毫無個性。我曾經去過武漢的一個所謂的好高中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進了學校就感覺學生們一個個呆若木雞,了無生趣,而且千人一面。其實也有些人想到了要培養孩子的個性,但他們不幸地走進了另一個誤區,就是為了尊重孩子的個性,結果對孩子毫無管束,最終培養出讓人討厭的“熊孩子”來。尊重個性,必須同合適的紀律教育同時進行。打個比方,就好比社會要保證每個人的自由,同時要制定法律一樣。自由必須在法律的保護下,個性必須在紀律的制約下。

最後:其實還有一點不能回避,就是很多為人父母之人,本身的心理就不健康。我們不能論斷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絕對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還是比較困難的。很多人學習心理學,學習教育學,沒有把自己代入進去。仿佛自己是法外之人,學知識都是為了控制別人的。這很有問題,而且抱持這樣信念的人不在少數。埃裡克森提出的人生八階段理論,不只是用來理解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問題,也要用來理解發生在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自己身上的問題。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孩子的水準和能力。

如果有一個人,一本物理學的書都沒有認真研讀,就宣稱自己是物理學家,很多人會笑話他;如果有一個人,一堂專業的數學課都沒有認真上過,也不見他研究數學,就宣稱自己是數學家,很多人也會笑話他;但是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一本教育學或者心理學的專著也沒學習過,也不見他深入思考,就自認為自己是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而且沒有人笑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一個人的心理障礙,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青少年;可以追溯到他生長於斯的家庭;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或其他養育人。所以預防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個性,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成人做起,做一個有知識、能自省、會學習、有智慧的合格養育人。

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理論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枯燥的,如果你作為一個家長,已經耐心地閱讀到這裡了,那麼首先要恭喜你,你一定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好家長。以上是每個人一生發展的大體的規律。

說完心理學的內容,我們再談一下教育的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他的文集裡曾經提到過呂叔湘說過的一個關於教育的比喻。他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不像工業。工業是把原材料按規定的工序,製造成為符合設計的產品。農業可不是這樣。農業是把種子種到地裡,給他充分的合適的條件,如水、陽光、空氣、肥料等,讓它自己發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

現在我們再可以綜合談怎麼預防青少年心理障礙了。

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任務要發展,如果錯過了,就好像上學落了課程,如果不能花時間補回來,永遠都是學習上的一個弱點。心理健康也是一樣,一個時期應該發展的任務沒有發展好,將來就會成為性格上的缺陷,表現出來就可能是某種形式的心理障礙。說個例子,今天我們三十歲、四十歲的人,想要結交幾個真心的親密的朋友,很多人都覺得很難,還有些人認為根本不可能。人最親密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學生時代建立的。所以今天很多人熱衷於參加同學會,就是例證。如果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性格孤僻或者沒有結交到親密的朋友,那麼他在工作的過程中就可能會感覺到孤立無援。而且發現交朋友更難了。這就是尊重規律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不清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這一點能夠理解。但是有些家長是多少知道一些,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追求片面的目標比如成績,忽視了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這父母的責任就有點大了。

其次:要像農民一樣養育孩子,而不要像工人一樣製造產品。這個比喻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事實上是,現在的教育基本上是工業式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做了很多千篇一律又揠苗助長的事,把孩子培養得毫無生機毫無個性。我曾經去過武漢的一個所謂的好高中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進了學校就感覺學生們一個個呆若木雞,了無生趣,而且千人一面。其實也有些人想到了要培養孩子的個性,但他們不幸地走進了另一個誤區,就是為了尊重孩子的個性,結果對孩子毫無管束,最終培養出讓人討厭的“熊孩子”來。尊重個性,必須同合適的紀律教育同時進行。打個比方,就好比社會要保證每個人的自由,同時要制定法律一樣。自由必須在法律的保護下,個性必須在紀律的制約下。

最後:其實還有一點不能回避,就是很多為人父母之人,本身的心理就不健康。我們不能論斷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絕對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還是比較困難的。很多人學習心理學,學習教育學,沒有把自己代入進去。仿佛自己是法外之人,學知識都是為了控制別人的。這很有問題,而且抱持這樣信念的人不在少數。埃裡克森提出的人生八階段理論,不只是用來理解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問題,也要用來理解發生在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自己身上的問題。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孩子的水準和能力。

如果有一個人,一本物理學的書都沒有認真研讀,就宣稱自己是物理學家,很多人會笑話他;如果有一個人,一堂專業的數學課都沒有認真上過,也不見他研究數學,就宣稱自己是數學家,很多人也會笑話他;但是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一本教育學或者心理學的專著也沒學習過,也不見他深入思考,就自認為自己是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而且沒有人笑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一個人的心理障礙,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青少年;可以追溯到他生長於斯的家庭;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或其他養育人。所以預防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個性,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成人做起,做一個有知識、能自省、會學習、有智慧的合格養育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