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這是馬來西亞低調的皇城,還有一座皇家清真寺,1917年竣工總造價20萬令吉

這座位于霹靂州首府怡保(Ipoh)和太平市之間, 有一座雖然面積小, 卻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小地方。 同時這里也因是霹靂州蘇丹的皇宮而享有“皇城”(Bandar Diraja)的美譽, 那就是——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

(圖源:Time Travel Turtle)

距離怡保市約35公里的瓜拉江沙, 簡稱“江沙”, 是瓜拉江沙縣行政中心(Majlis Daerah Kuala Kangsar), 同時它也是馬來文化中心并以民間刺繡和陶壺蘆而聞名。

(圖源:Lokalocal)

雖然, 江沙只是一座小城, 但這里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筑物, 如:皇家博物館、維多利亞火車橋、蘇丹阿茲蘭沙展覽館、為了紀念英國國王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加冕而建的英式鐘塔(江沙的著名地標之一)。

霹靂王子的故居(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皇家博物館(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自18世紀以來, 瓜拉江沙一直是霹靂州蘇丹的皇家所在地, 直到1876年都是霹靂州的首府。 后來由于錫礦的發展帶動了怡保和太平兩地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霹靂州的首府便由江沙遷至怡保市。 然而, 盡管在經濟上早已被毗鄰的城市(怡保市)所取代, 但江沙仍然保持著它作為國家皇家城市的頭銜和地位。

鐘塔(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今天, 一起走進江沙去探索屬于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景色!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景點

Istana Kenangan

自18世紀以來瓜拉江沙是霹靂州的皇室之地。 直到現在, Istana Kenangan 和Istana Iskandariah這兩棟皇家官邸都是瓜拉江沙的主要旅游景點, 大多數開車路過的人都會停下來看看這具有歷史的宮殿。

(圖源:Lokalocal)

這座保存完好的宮殿曾是霹靂州皇室的住所,是舉行皇家儀式的場所,同時也用于舉行皇室成員的葬禮的地點,因此,它也被稱為Istana Mayat(死者的宮殿)。后來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重新將這座宮殿命名為“Istana Kenangan” (翻譯成中文“記憶宮殿”,英語則是 “Palace Memories” )。

(圖源:Premier Transtour)

Istana Kenangan就坐落在Istana Iskandariah的旁邊,是當時Sultan Iskandar建造Istana Iskandariah時所建造的臨時宮殿。這座美麗的木結構建筑是傳統馬來工藝的縮影。這座別具馬來風格的木結構建筑,其最獨特的工藝和值得驕傲的是整座建筑從未使用過一枚釘子。

(圖源:Emily2u)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傳統馬來宮殿的墻壁是用竹子和棕櫚樹的樹皮編織而成的,編織墻板中復雜的細節通過使用白色、黃色和黑色的醒目組合方案而變得更加突出。窗戶周圍的木制百葉窗上面裝飾著精美的花木雕。歷史記錄還顯示,它是在沒有任何建筑規劃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圖源:Dreamstime)

這里于1986年11月16日正式地成為了霹靂州皇家博物館。館內收藏和展覽霹靂蘇丹、霹靂皇室、貴族的歷史及資料、皇家徽章、以及霹靂州皇室的歷史資料和文獻等,是認識霹靂州皇室歷史的好地方。

(圖源:Premier Transtour)

Istana Iskandariah

從1877年到1887年統治霹靂州的蘇丹——Sultan Yusuf Sharifuddin Mudzaffar在霹靂河旁(Sungai Perak)建造了第一個皇家宮殿,并命名為“Istana Sri Sayong”。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后來,由于1926年一場嚴重的洪水,宮殿受到了嚴重的損壞,蘇丹便決定將宮殿遷址到現在的皇家宮殿所在的小丘上——武吉占丹(Bukit Chandan)。如今,這座竣工于1933年的馬來西亞著名的皇家建筑(宮殿)——Istana Iskandariah,自建成以來是霹靂州蘇丹的官邸,歷任的蘇丹都住在這里。

這個馬來西亞最著名的皇家宮殿是當時已故蘇丹——Sultan Iskandar Shah Ibni Almarhum的宮殿,因此命名為“Istana Iskandariah”。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Masjid Ubudiah(皇家清真寺)

建造于1917年的皇家清真寺——Masjid Ubudiah,被譽為霹靂州內最豪華、最宏偉壯觀的清真寺。

(圖源:Travel Notes)

皇家清真寺也被稱為馬來西亞最美麗的清真寺之一的Masjid Ubudiah,驕傲而威嚴地矗立在江沙,其耀眼的金色圓頂和尖塔都讓人沉醉于其美景當中。這座宏偉的金色圓頂和八角形的清真寺是霹靂州江沙穆斯林的圣地,與它毗鄰的是一些老居民區和皇家陵墓。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清真寺是由當時的霹靂州第二十八任蘇丹倡導興建,以償還久病痊愈的愿望,并由設計吉隆坡火車站、怡保火車站、占美清真寺的建筑師所設計。據說,當年修建這座清真寺的時候,有一次因蘇丹和Raja Chulan飼養的兩頭大象撞翻了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而導致停工。

(圖源:Wikimedia)

這座清真寺最終于1917年底竣工,總造價為20萬林吉特,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圖源: ITC Gov)

Victoria Bridge(維多利亞橋)

橫跨霹靂河的維多利亞橋(Victoria Bridge)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鐵路橋之一,建造于1897年的維多利亞橋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了。

(​圖源:Penang Foodie)

維多利亞大橋是英國殖民時期的眾多建筑遺產之一,并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而命名,以紀念女王的鉆石禧年。連接馬來西亞西部各州和檳城的維多利亞大橋在錫礦業蓬勃發展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2002年正式關閉之前,這鐵路大橋曾被用來運輸錫礦。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這座橋距離江沙市內約15公里,如今它已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旅游和攝影打卡景點。這座橋因其歷史背景、懷舊和古老的氛圍而受到許多攝影愛好者的歡迎,同時也是拍攝婚紗照的人氣景點。

​​(圖源:Static Flickr)

馬來西亞第一橡膠樹

江沙曾經以生產橡膠而聞名,當年由英國的植物學家——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在這里種植了第一棵橡膠樹,這讓馬來西亞從此成為世界聞名和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之一。

這棵迄今已經有百余年歷史的橡膠樹,被譽為“馬來西亞第一橡膠樹”。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體驗傳統馬來工藝

Labu Sayong(陶壺蘆)

Labu Sayong(中文寫成“陶壺蘆”)是江沙的象征,也是江沙盛產的傳統古老手工藝術品之一,許多游客都因而慕名而來。

(圖源:NST)

因其造型像葫蘆,因此被稱為“陶葫蘆”,其外形精美而優雅,是當地的傳統水壺,具有冷卻飲用水的作用。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一走進沙蓉村(Kampung Sayong)沿路都是大大小小的陶葫蘆(Labu sayong)作坊。在這里不僅可以觀賞到制作陶壺蘆的過程,還有機會可以參與制作過程。

(圖源:Time Travel Turtle)

沙蓉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以制作陶壺蘆為生,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在他們的手中發揚光大,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圖源:Mstar)

馬來短劍(Keris)

“Keris“(中文被譯為——馬來短劍)是傳統馬來武士和皇室使用的一種長約30-38厘米、劍刃鋒利的短劍狀(或匕首)的武器。馬來人把短劍視為力量、智慧、堅強、勇敢、富有和吉祥的象征。它也作為傳家寶,短劍象征著家族的興旺。

Keris也是馬來文化的象征,它最獨特的特點就是其呈波浪狀或蛇狀的刀刃與精心雕刻的劍柄和鞘。劍柄是用貴重的木材、獸骨、金銀等制成的。劍鞘飾有花紋圖案,如果是身份高貴者則會飾以珠寶。馬來人認為,只有劍刃、劍柄、劍鞘三者配套,才是一把完美的馬來短劍。

(圖源:Expatgo)

在武吉占丹(Bukit Chandan)小鎮里有一個叫Kampung Padang Changkat的小村莊。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這里是霹靂州著名的Keris鍛造大師——Pak Mazin的家,同時也是他的Keris作坊。

(圖源:Lokalocal)

從1960年代就開始投身于學習并制作馬來短劍的Pak Mazin是這傳統手藝的第四代繼承人,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多年來他們一家都為皇室、馬來西亞首相、甚至是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打造屬于他們的馬來短劍。

(圖源:Lokalocal)

(圖源:Facebook)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傳統馬來工藝,Pak Mazin歡迎客人到他的工作坊去了解有關馬來短劍的制作,并看看鍛造馬來短劍的制作過程。

(圖源:Lokalocal)

(圖源:Lokalocal)

這座保存完好的宮殿曾是霹靂州皇室的住所,是舉行皇家儀式的場所,同時也用于舉行皇室成員的葬禮的地點,因此,它也被稱為Istana Mayat(死者的宮殿)。后來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重新將這座宮殿命名為“Istana Kenangan” (翻譯成中文“記憶宮殿”,英語則是 “Palace Memories” )。

(圖源:Premier Transtour)

Istana Kenangan就坐落在Istana Iskandariah的旁邊,是當時Sultan Iskandar建造Istana Iskandariah時所建造的臨時宮殿。這座美麗的木結構建筑是傳統馬來工藝的縮影。這座別具馬來風格的木結構建筑,其最獨特的工藝和值得驕傲的是整座建筑從未使用過一枚釘子。

(圖源:Emily2u)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傳統馬來宮殿的墻壁是用竹子和棕櫚樹的樹皮編織而成的,編織墻板中復雜的細節通過使用白色、黃色和黑色的醒目組合方案而變得更加突出。窗戶周圍的木制百葉窗上面裝飾著精美的花木雕。歷史記錄還顯示,它是在沒有任何建筑規劃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圖源:Dreamstime)

這里于1986年11月16日正式地成為了霹靂州皇家博物館。館內收藏和展覽霹靂蘇丹、霹靂皇室、貴族的歷史及資料、皇家徽章、以及霹靂州皇室的歷史資料和文獻等,是認識霹靂州皇室歷史的好地方。

(圖源:Premier Transtour)

Istana Iskandariah

從1877年到1887年統治霹靂州的蘇丹——Sultan Yusuf Sharifuddin Mudzaffar在霹靂河旁(Sungai Perak)建造了第一個皇家宮殿,并命名為“Istana Sri Sayong”。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后來,由于1926年一場嚴重的洪水,宮殿受到了嚴重的損壞,蘇丹便決定將宮殿遷址到現在的皇家宮殿所在的小丘上——武吉占丹(Bukit Chandan)。如今,這座竣工于1933年的馬來西亞著名的皇家建筑(宮殿)——Istana Iskandariah,自建成以來是霹靂州蘇丹的官邸,歷任的蘇丹都住在這里。

這個馬來西亞最著名的皇家宮殿是當時已故蘇丹——Sultan Iskandar Shah Ibni Almarhum的宮殿,因此命名為“Istana Iskandariah”。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Masjid Ubudiah(皇家清真寺)

建造于1917年的皇家清真寺——Masjid Ubudiah,被譽為霹靂州內最豪華、最宏偉壯觀的清真寺。

(圖源:Travel Notes)

皇家清真寺也被稱為馬來西亞最美麗的清真寺之一的Masjid Ubudiah,驕傲而威嚴地矗立在江沙,其耀眼的金色圓頂和尖塔都讓人沉醉于其美景當中。這座宏偉的金色圓頂和八角形的清真寺是霹靂州江沙穆斯林的圣地,與它毗鄰的是一些老居民區和皇家陵墓。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清真寺是由當時的霹靂州第二十八任蘇丹倡導興建,以償還久病痊愈的愿望,并由設計吉隆坡火車站、怡保火車站、占美清真寺的建筑師所設計。據說,當年修建這座清真寺的時候,有一次因蘇丹和Raja Chulan飼養的兩頭大象撞翻了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而導致停工。

(圖源:Wikimedia)

這座清真寺最終于1917年底竣工,總造價為20萬林吉特,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圖源: ITC Gov)

Victoria Bridge(維多利亞橋)

橫跨霹靂河的維多利亞橋(Victoria Bridge)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鐵路橋之一,建造于1897年的維多利亞橋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了。

(​圖源:Penang Foodie)

維多利亞大橋是英國殖民時期的眾多建筑遺產之一,并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而命名,以紀念女王的鉆石禧年。連接馬來西亞西部各州和檳城的維多利亞大橋在錫礦業蓬勃發展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2002年正式關閉之前,這鐵路大橋曾被用來運輸錫礦。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這座橋距離江沙市內約15公里,如今它已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旅游和攝影打卡景點。這座橋因其歷史背景、懷舊和古老的氛圍而受到許多攝影愛好者的歡迎,同時也是拍攝婚紗照的人氣景點。

​​(圖源:Static Flickr)

馬來西亞第一橡膠樹

江沙曾經以生產橡膠而聞名,當年由英國的植物學家——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在這里種植了第一棵橡膠樹,這讓馬來西亞從此成為世界聞名和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之一。

這棵迄今已經有百余年歷史的橡膠樹,被譽為“馬來西亞第一橡膠樹”。

(圖源:This is Wanderlust)

體驗傳統馬來工藝

Labu Sayong(陶壺蘆)

Labu Sayong(中文寫成“陶壺蘆”)是江沙的象征,也是江沙盛產的傳統古老手工藝術品之一,許多游客都因而慕名而來。

(圖源:NST)

因其造型像葫蘆,因此被稱為“陶葫蘆”,其外形精美而優雅,是當地的傳統水壺,具有冷卻飲用水的作用。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一走進沙蓉村(Kampung Sayong)沿路都是大大小小的陶葫蘆(Labu sayong)作坊。在這里不僅可以觀賞到制作陶壺蘆的過程,還有機會可以參與制作過程。

(圖源:Time Travel Turtle)

沙蓉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以制作陶壺蘆為生,這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在他們的手中發揚光大,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圖源:Mstar)

馬來短劍(Keris)

“Keris“(中文被譯為——馬來短劍)是傳統馬來武士和皇室使用的一種長約30-38厘米、劍刃鋒利的短劍狀(或匕首)的武器。馬來人把短劍視為力量、智慧、堅強、勇敢、富有和吉祥的象征。它也作為傳家寶,短劍象征著家族的興旺。

Keris也是馬來文化的象征,它最獨特的特點就是其呈波浪狀或蛇狀的刀刃與精心雕刻的劍柄和鞘。劍柄是用貴重的木材、獸骨、金銀等制成的。劍鞘飾有花紋圖案,如果是身份高貴者則會飾以珠寶。馬來人認為,只有劍刃、劍柄、劍鞘三者配套,才是一把完美的馬來短劍。

(圖源:Expatgo)

在武吉占丹(Bukit Chandan)小鎮里有一個叫Kampung Padang Changkat的小村莊。

(圖源:She Walks The World)

這里是霹靂州著名的Keris鍛造大師——Pak Mazin的家,同時也是他的Keris作坊。

(圖源:Lokalocal)

從1960年代就開始投身于學習并制作馬來短劍的Pak Mazin是這傳統手藝的第四代繼承人,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多年來他們一家都為皇室、馬來西亞首相、甚至是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打造屬于他們的馬來短劍。

(圖源:Lokalocal)

(圖源:Facebook)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傳統馬來工藝,Pak Mazin歡迎客人到他的工作坊去了解有關馬來短劍的制作,并看看鍛造馬來短劍的制作過程。

(圖源:Lokalocal)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