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代神算劉伯溫,為何算不出自己暴斃而死?他的死又該歸咎于誰?

作為歷史上一個典型的以足智多謀而著稱的歷史人物, 劉伯溫的一生, 無疑是極為傳奇的。 而在民間故事當中, 有關劉伯溫的故事, 更是不勝枚舉。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被視作歷史上最聰明的幾個人了。

劉伯溫畫像

然而, 這個明朝開國年間最有名的智者, 輔佐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的人, 算盡天機, 但最后卻不能讓自己善終, 落得一個暴斃的下場。

在正史上, 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派人毒殺的。 不過, 在胡惟庸背后, 我們卻隱約可以見到皇帝朱元璋的影子。 也就是說,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劉伯溫其實正是被自己一生輔佐的朱元璋, 派人毒殺的。

那麼, 劉伯溫這個出了名的智者, 到底做錯了什麼, 才落得一個暴斃的下場呢?

1.智慧絕倫, 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

在真正的歷史上, 劉伯溫其實并沒有民間故事講的那麼離譜。 不過, 他的一生, 同樣可以說是傳奇。

何冰版劉伯溫

劉伯溫早年曾是元朝進士, 尤精象緯之學, 時人比之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年), 被朱元璋聽說后派人聘請, 從此正式開始仕途。

彼時, 朱元璋雖然已是一方雄主, 但處境卻頗為艱難。 地盤很小, 且腹背受敵。 東南是張士誠, 西面是徐壽輝, 北面是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

再北面則是蒙元。

劉伯溫加入后, 替朱元璋出謀劃策, 幫朱元璋逐漸脫離的‘小明王’韓林兒麾下, 自立一方。 而后在和陳友諒的對決當中, 劉伯溫堅決主戰, 幫助朱元璋打贏了陳友諒。 而后幫助朱元璋制定滅元方略, 幫助朱元璋一步一步建立了明朝。

對于劉伯溫的貢獻, 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 常將劉伯溫和謀圣張良相提并論。

1368年, 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正式稱帝, 明朝正式建立, 劉伯溫被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太祖朱元璋, 在位三十二年

2.作為浙東黨的領袖, 深陷黨爭

從加入朱元璋的勢力,

一直到輔佐朱元璋稱帝, 這個過程當中, 劉伯溫算是做的非常好, 也對得起后人給予他的評價。

但是, 明朝建立之后, 劉伯溫卻開始逐漸出昏招了。

朱元璋曾經將劉伯溫比作張良, 將自己比作劉邦。 而在歷史上, 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之后, 便直接選擇退隱。 而劉伯溫, 則是選擇繼續在朝中任職。

正是這個決定,讓他和張良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明朝開國年間,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所謂淮西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這一派基本上全都是出身淮西,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人,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這一派真正的大哥,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不過,朱元璋既然當了皇帝,那自然就只能讓李善長代做大哥了。

韓國公李善長

而浙東派,則是朱元璋逐漸站穩腳跟后,憑借科舉制逐漸考上來的那些文官。這些人和淮西派的很多大老粗不同,都很有文化,而且基本上都是朱元璋逐漸發達以后,才加入進來的,以劉伯溫為首。因為很多人都出身浙東,所以才被稱作浙東派。

浙東派和淮西派的斗爭,自從明朝立國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內部,黨派之間的爭斗,是一定存在的。這個爭斗,有時候也許是皇帝和文官集團,有時候也許是宦官和外戚。而在明朝建立之前,大家聚在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打跑北元,消滅那些競爭對手。

但是等到徐達打下了元大都,正式把北元朝廷趕出了中原以后,外部壓力漸消,內部斗爭便開始加劇了。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劉伯溫開始深陷黨爭之中。黨爭這東西,一旦陷進去,再想出來,那就不是單純的智慧能夠解決的了。

客觀來說,淮西派和浙東派的出現,背后其實是有著朱元璋在操縱。畢竟朝廷內黨爭是不可避免的,有兩座大山頭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總好過明末那種一盤散沙。這個道理,老朱肯定是知道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伯溫最開始成為浙東黨領袖的時候,或許只是為了更好的做事。畢竟手底下有幾個嫡系,政令傳達也更容易一些。但是時間長了,既然是兩個黨派,想要不出現矛盾,那是不可能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李斌事件。

李斌是李善長的親信,犯了事后被劉伯溫抓到。當時恰好朱元璋不在,朝中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李善長便去求劉伯溫,希望放李斌一馬。但是劉伯溫實在過于剛正不阿,覺得既然已經抓住了問題,就必須要解決,所以最后還是處死了李斌。

矛盾就在這時開始逐漸出現了。

李斌事件后,李善長很快就報復了回來。發動淮西派的力量,打算將劉伯溫趕回老家。當時恰好朱元璋打算把國都定在老家鳳陽,劉伯溫堅決反對。因為這件事,朱元璋當時腦袋一熱,也就同意了。

但是很快,等朱元璋清醒過來以后,就又把劉伯溫叫回來了。

如果這個時候,劉伯溫徹底辭官不做,直接隱居的話,可能還有可能最后活下去。

但他最終,還是放不下心里的抱負,選擇再次入朝為官。

3.居功自傲,屢出昏招

可以說,在劉伯溫第一次回朝做官的時候,朱元璋還是很信任他的。至少,他還算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士。

但很快,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因為劉伯溫實在嘴欠,終于惹下大禍。

某天,朱元璋單獨找劉伯溫問話,忽然問起如果換掉李善長的話,誰可以做丞相。先問一個楊憲(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不行。又問一個汪廣洋(老朱懷疑他是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他淺薄。再問一個胡惟庸,劉伯溫說此人一旦掌權容易不服管束。

劉伯溫向朱元璋諫言

話說到這里,老朱終于亮出了殺招,問劉伯溫自己可不可以做丞相。

劉伯溫這次的回答,再無任何智慧,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缺心眼。

「我這個人當然可以,但是我嫉惡如仇,陛下還是慢慢挑選吧!」

劉伯溫當時或許只是就事論事,但在老朱心里,恐怕想的就多了。要知道,當時老朱的意思,是想直接廢除丞相制度,而劉伯溫的這番尤其會覺得劉伯溫居功自傲。

至此,劉伯溫徹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讓劉伯溫告老還鄉。不久之后,浙東派的骨干楊憲,也被剛剛當上丞相的胡惟庸殺掉,浙東派徹底失敗。

事已至此,胡惟庸仍然沒有罷休,誣告劉伯溫選的墓地有龍氣。這個說法,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叫什麼事。但在古達,絕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了。老朱雖然沒有因此殺掉劉伯溫,但是也罰光了他的俸祿。

面對這種情況,劉伯溫的選擇,是離開老家,重回京城。打算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卻殘生。

但是,老朱依然沒有選擇放過他。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胡惟庸身邊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吃了藥之后,劉伯溫的病非但沒好,反而越來越重,幾天后便死了。

一代神算,死的不明不白。

直到后來,胡惟庸被老朱誅殺的時候,這個郎中才承認,當時是胡惟庸命他給劉伯溫下的藥。但從重重蛛絲馬跡來看,當時在胡惟庸背后引導的,正是朱元璋本人。

本來兩人就不對付,要不是主動示意弄死劉伯溫,為什麼要派胡惟庸去?胡惟庸又怎麼敢動手?

堂堂一代智者,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臣,最終卻是落得個被毒殺的下場。這只能怪劉伯溫不懂審時度勢,沒有及時功成身退。

而在劉伯溫死后,長子劉鏈,被胡惟庸迫害致死;此子劉璟,在后來的靖難之役當中,因為堅決支持建文帝,最終死在監獄里。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智者,最后竟是落得這個下場,實在是令人嘆息。

正是這個決定,讓他和張良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明朝開國年間,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將,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所謂淮西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這一派基本上全都是出身淮西,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人,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這一派真正的大哥,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不過,朱元璋既然當了皇帝,那自然就只能讓李善長代做大哥了。

韓國公李善長

而浙東派,則是朱元璋逐漸站穩腳跟后,憑借科舉制逐漸考上來的那些文官。這些人和淮西派的很多大老粗不同,都很有文化,而且基本上都是朱元璋逐漸發達以后,才加入進來的,以劉伯溫為首。因為很多人都出身浙東,所以才被稱作浙東派。

浙東派和淮西派的斗爭,自從明朝立國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內部,黨派之間的爭斗,是一定存在的。這個爭斗,有時候也許是皇帝和文官集團,有時候也許是宦官和外戚。而在明朝建立之前,大家聚在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打跑北元,消滅那些競爭對手。

但是等到徐達打下了元大都,正式把北元朝廷趕出了中原以后,外部壓力漸消,內部斗爭便開始加劇了。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劉伯溫開始深陷黨爭之中。黨爭這東西,一旦陷進去,再想出來,那就不是單純的智慧能夠解決的了。

客觀來說,淮西派和浙東派的出現,背后其實是有著朱元璋在操縱。畢竟朝廷內黨爭是不可避免的,有兩座大山頭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總好過明末那種一盤散沙。這個道理,老朱肯定是知道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伯溫最開始成為浙東黨領袖的時候,或許只是為了更好的做事。畢竟手底下有幾個嫡系,政令傳達也更容易一些。但是時間長了,既然是兩個黨派,想要不出現矛盾,那是不可能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李斌事件。

李斌是李善長的親信,犯了事后被劉伯溫抓到。當時恰好朱元璋不在,朝中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李善長便去求劉伯溫,希望放李斌一馬。但是劉伯溫實在過于剛正不阿,覺得既然已經抓住了問題,就必須要解決,所以最后還是處死了李斌。

矛盾就在這時開始逐漸出現了。

李斌事件后,李善長很快就報復了回來。發動淮西派的力量,打算將劉伯溫趕回老家。當時恰好朱元璋打算把國都定在老家鳳陽,劉伯溫堅決反對。因為這件事,朱元璋當時腦袋一熱,也就同意了。

但是很快,等朱元璋清醒過來以后,就又把劉伯溫叫回來了。

如果這個時候,劉伯溫徹底辭官不做,直接隱居的話,可能還有可能最后活下去。

但他最終,還是放不下心里的抱負,選擇再次入朝為官。

3.居功自傲,屢出昏招

可以說,在劉伯溫第一次回朝做官的時候,朱元璋還是很信任他的。至少,他還算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士。

但很快,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因為劉伯溫實在嘴欠,終于惹下大禍。

某天,朱元璋單獨找劉伯溫問話,忽然問起如果換掉李善長的話,誰可以做丞相。先問一個楊憲(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不行。又問一個汪廣洋(老朱懷疑他是劉伯溫的人),劉伯溫說他淺薄。再問一個胡惟庸,劉伯溫說此人一旦掌權容易不服管束。

劉伯溫向朱元璋諫言

話說到這里,老朱終于亮出了殺招,問劉伯溫自己可不可以做丞相。

劉伯溫這次的回答,再無任何智慧,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缺心眼。

「我這個人當然可以,但是我嫉惡如仇,陛下還是慢慢挑選吧!」

劉伯溫當時或許只是就事論事,但在老朱心里,恐怕想的就多了。要知道,當時老朱的意思,是想直接廢除丞相制度,而劉伯溫的這番尤其會覺得劉伯溫居功自傲。

至此,劉伯溫徹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讓劉伯溫告老還鄉。不久之后,浙東派的骨干楊憲,也被剛剛當上丞相的胡惟庸殺掉,浙東派徹底失敗。

事已至此,胡惟庸仍然沒有罷休,誣告劉伯溫選的墓地有龍氣。這個說法,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叫什麼事。但在古達,絕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了。老朱雖然沒有因此殺掉劉伯溫,但是也罰光了他的俸祿。

面對這種情況,劉伯溫的選擇,是離開老家,重回京城。打算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卻殘生。

但是,老朱依然沒有選擇放過他。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胡惟庸身邊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吃了藥之后,劉伯溫的病非但沒好,反而越來越重,幾天后便死了。

一代神算,死的不明不白。

直到后來,胡惟庸被老朱誅殺的時候,這個郎中才承認,當時是胡惟庸命他給劉伯溫下的藥。但從重重蛛絲馬跡來看,當時在胡惟庸背后引導的,正是朱元璋本人。

本來兩人就不對付,要不是主動示意弄死劉伯溫,為什麼要派胡惟庸去?胡惟庸又怎麼敢動手?

堂堂一代智者,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臣,最終卻是落得個被毒殺的下場。這只能怪劉伯溫不懂審時度勢,沒有及時功成身退。

而在劉伯溫死后,長子劉鏈,被胡惟庸迫害致死;此子劉璟,在后來的靖難之役當中,因為堅決支持建文帝,最終死在監獄里。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智者,最后竟是落得這個下場,實在是令人嘆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