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因一張海報,電影無法上映,李連杰用事實證明,演員接片要慎重

上世紀90年代末, 李連杰離開香港影壇, 遠赴美國發展。

然而,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 他一改往日自己在香港電影中的形象, 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冷酷兇狠、身手不凡的東方打手形象。

由于劇情太過于暴力, 所以他在好萊塢拍的電影, 幾乎都無法上映。

可能是意識到這一點, 李連杰在好萊塢小有成就之后, 決定反其道而行, 拍攝一些「反暴力」的電影。

于是, 他先后制作了《狼犬丹尼》和《霍元甲》。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李連杰躊躇滿志的兩部作品, 卻鬧得滿城風雨。

前者, 因一張海報而飽受爭議;后者, 直接被霍家后人告上了法庭。

單論電影本身, 盡管在故事和人物上沒有做到盡善盡美, 惹來霍元甲后人的一紙訴狀, 但是《霍元甲》所傳達出的價值觀, 還是非常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 《狼犬丹尼》的故事陰暗面太多, 暴力成分過重。

但是, 影片未能上映的最大問題, 卻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電影的層面上。

01.《狼犬丹尼》誕生的始末

在2001年, 李連杰與導演呂克·貝松結緣, 兩人共同擔任電影《龍之吻》的編劇。

正是這次愉快的合作經歷, 讓兩人的關系更進了一步。

2004年, 印尼遭受8.9級大地震, 李連杰一家正好在馬爾代夫度假, 險些喪命。

正是這一次經歷, 讓李連杰創辦了壹基金, 也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演藝事業。

事后, 李連杰找到了老朋友呂克·貝松, 兩人促膝長談了一整夜, 同時傳達一個信息: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得知李連杰的想法后, 呂克·貝松親自為他撰寫了一個劇本, 就是電影《狼犬丹尼》。

電影中的角色, 與往日自己所演的天差地別, 但李連杰看后大喜過望, 與呂克·貝松一拍即合。

當電影的制作提上日程后, 呂克·貝松作為制片人, 拿著4500萬美元的投資, 請來了好萊塢金牌配角摩根·弗里曼, 以及「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

其實, 拍這部電影的初衷, 李連杰對著媒體表示:

「我希望全世界的觀眾能夠通過這部電影, 重新認識中國功夫!」

只可惜, 事與愿違, 李連杰永遠成為不了第二個李小龍。

02.飽受爭議的故事

在《狼犬丹尼》里,李連杰飾演的丹尼,從小就被黑社會老大巴特關在一個籠子里,當作狗來豢養,并接受殘酷的訓練,成為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打手。

他脖子上戴著一個項圈,類似于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圈,用來約束他的行為,一旦項圈被摘下,他就會變得極度瘋狂。

而丹尼活下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巴特去除掉自己的敵人。

一天,巴特帶著丹尼剛處理完一個客戶,不料在路口被一輛大卡車撞翻。

昔日的仇人過來報仇,拿著機槍一陣掃射。

在混亂中,丹尼僥幸逃過一劫,救生本能讓他躲到了有過一面之緣的盲人調音師山姆的家里。

在山姆的影響下,丹尼漸漸找回了善良的本性,也明白了暴力的可怕。

當巴特再次找到他時,發現眼前的丹尼,早已不是那個唯命是從的兇狠打手。

一邊是從前那恥辱不堪的生活;另一邊是充滿希望的新的人生。

很顯然,丹尼會選擇后者,但是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擺脫巴特的控制。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丹尼也查出了自己的身世秘密。

原來,眼前的巴特就是當年她的殺母仇人,這麼多年來,他一直給丹尼灌輸他的思想,讓自己過上了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的生活。

氣急敗壞的巴特派出手下誓要殺死丹尼,而丹尼為了保護山姆和他的女兒,決定發起反擊。

最后,丹尼面對巴特的挑剔,并沒有痛下殺手,而是將他交給了警方。

03.李連杰的疏忽大意

不難發現,李連杰想通過「丹尼」這個角色,詮釋「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主題。

然而百密一疏,他卻忽略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

狗,在現實中并無他意,但是放在人的身上,卻明顯帶著貶義。

當年,電影上映前,就因片名的問題,引發了一大批觀眾的強烈不滿。

《Danny the Dog》,直譯過來就是《丹尼這條狗》,除此之外還有「犬人丹尼」這樣帶有侮辱性的副片名。

如果換成別人來演,可能沒有多大的問題,甚至會被夸贊一波演技,但是沒想到,丹尼這個角色由李連杰來演,這是很多觀眾無法接受的。

在拍《狼犬丹尼》前,李連杰演的都是一些大俠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銀幕上的英雄。

然而,貴為功夫皇帝,卻在美國電影里演「犬人」,包括很多華人在內,都無法接受自己心中的英雄被如此踐踏。

更何況,電影的一張宣傳海報,更是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和抵制。

只見海報中的李連杰,被人踩在腳下。

雖然一眼就能看出,他在反抗壓迫和屈辱,但是在國人眼里,卻是赤裸裸的辱華。

盡管制片方意識到這些問題,不僅修改了片名,還更換了海報,但是依然無濟于事。

而李連杰和袁和平都為電影證明,希望觀眾了解到這完全是一個藝術問題,影片的需要,絕對不會做有損于民族尊嚴的事情。

但是在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海外華人紛紛抵制,不去電影院觀看。

最終,電影上映后只拿下了5087萬美元的票房,與李連杰其他電影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02.飽受爭議的故事

在《狼犬丹尼》里,李連杰飾演的丹尼,從小就被黑社會老大巴特關在一個籠子里,當作狗來豢養,并接受殘酷的訓練,成為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打手。

他脖子上戴著一個項圈,類似于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圈,用來約束他的行為,一旦項圈被摘下,他就會變得極度瘋狂。

而丹尼活下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巴特去除掉自己的敵人。

一天,巴特帶著丹尼剛處理完一個客戶,不料在路口被一輛大卡車撞翻。

昔日的仇人過來報仇,拿著機槍一陣掃射。

在混亂中,丹尼僥幸逃過一劫,救生本能讓他躲到了有過一面之緣的盲人調音師山姆的家里。

在山姆的影響下,丹尼漸漸找回了善良的本性,也明白了暴力的可怕。

當巴特再次找到他時,發現眼前的丹尼,早已不是那個唯命是從的兇狠打手。

一邊是從前那恥辱不堪的生活;另一邊是充滿希望的新的人生。

很顯然,丹尼會選擇后者,但是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擺脫巴特的控制。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丹尼也查出了自己的身世秘密。

原來,眼前的巴特就是當年她的殺母仇人,這麼多年來,他一直給丹尼灌輸他的思想,讓自己過上了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的生活。

氣急敗壞的巴特派出手下誓要殺死丹尼,而丹尼為了保護山姆和他的女兒,決定發起反擊。

最后,丹尼面對巴特的挑剔,并沒有痛下殺手,而是將他交給了警方。

03.李連杰的疏忽大意

不難發現,李連杰想通過「丹尼」這個角色,詮釋「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主題。

然而百密一疏,他卻忽略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

狗,在現實中并無他意,但是放在人的身上,卻明顯帶著貶義。

當年,電影上映前,就因片名的問題,引發了一大批觀眾的強烈不滿。

《Danny the Dog》,直譯過來就是《丹尼這條狗》,除此之外還有「犬人丹尼」這樣帶有侮辱性的副片名。

如果換成別人來演,可能沒有多大的問題,甚至會被夸贊一波演技,但是沒想到,丹尼這個角色由李連杰來演,這是很多觀眾無法接受的。

在拍《狼犬丹尼》前,李連杰演的都是一些大俠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銀幕上的英雄。

然而,貴為功夫皇帝,卻在美國電影里演「犬人」,包括很多華人在內,都無法接受自己心中的英雄被如此踐踏。

更何況,電影的一張宣傳海報,更是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和抵制。

只見海報中的李連杰,被人踩在腳下。

雖然一眼就能看出,他在反抗壓迫和屈辱,但是在國人眼里,卻是赤裸裸的辱華。

盡管制片方意識到這些問題,不僅修改了片名,還更換了海報,但是依然無濟于事。

而李連杰和袁和平都為電影證明,希望觀眾了解到這完全是一個藝術問題,影片的需要,絕對不會做有損于民族尊嚴的事情。

但是在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海外華人紛紛抵制,不去電影院觀看。

最終,電影上映后只拿下了5087萬美元的票房,與李連杰其他電影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