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舌尖上的語文課本,吃貨們的啟蒙教育

作為一名資深正經的吃貨, 能對吃這事兒有這麼巨大的熱情, 多虧於我年幼時接受的早期教育。

不得不說, 語文課本真是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啊, 文學作品的誘導性實在太強了, 那些平淡課文裡輕描淡寫的美食, 無形之中給當年幼小的我安插下一顆吃貨屬性的種子, 影響深遠。 。 。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 看見課文裡出現啥吃的我都想嘗嘗, 就連《狐狸和烏鴉》烏鴉嘴裡的叼的那塊“肉”;烏鴉喝的“水”;孔融讓的“梨”;王羲之就著墨吃的“餅”;紅軍長征煮過的“皮帶”都能勾搭起我的饞癮。 。 。

其實對於8、9歲的孩子來說,

學文章多是看字面上表達的意思, 語文教育卻從小就讓我們提煉連作者本人都沒想到的“中心思想”, 小時候我問過語文老師:“張老師, 您說的這些中心思想, 魯迅寫文章時他自己想到了麼?”結果, 在語文教研組罰站了一下午。 。 。

事實證明, 之前做過的“閱讀理解”、被罰抄了一百遍的《桃花源記》, 我現在確實也沒記住啥啊, 倒是那些課文裡簡單直接的內容和觀點我都記得真真兒的, 尤其是那些專講好吃的的段落, 真讓人念念不忘啊。 。 。 我摘幾段, 你們看有沒有同感哈~

羅漢豆

離平橋村還有一裡模樣, 船行卻慢了, 搖船的都說很疲乏, 因為太用力, 而且許久沒有吃東西。 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 說是羅漢豆正旺相, 柴火又現成,

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 大家都贊成, 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裡, 烏油油的便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 阿發, 這邊是你家的, 這邊是老六一家的, 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 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 阿發一邊跳, 一邊說道, “且慢, 讓我來看一看罷, ”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來說道, “偷我們的罷, 我們的大得多呢。 ”一聲答應, 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裡, 各摘了一大捧, 拋入船艙中。 雙喜以為再多偷, 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 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 幾個到後艙去生火, 年幼的和我都剝豆。 不久豆熟了, 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 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

吃完豆, 又開船, 一面洗器具, 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 什麼痕跡也沒有了。

——節選自魯迅一《社戲》

對於那時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偷食的我來說, 這段兒描寫簡直太貼近生活了, 我深知偷嘴兒來的東西都格外香, 所以當初也是一邊看一邊心裡癢癢。 儘管連“羅漢豆”是什麼都還搞不清楚, 也絲毫不妨礙我犯饞~

“羅漢豆”其實就是蠶豆, 魯迅是紹興人, “羅漢豆”就是那一帶的叫法, 蠶豆確實怎麼做都好吃, 當涼菜下酒, 當熱菜下飯, 也難怪能成為魯迅多篇文章裡的美食擔當~

(戳圖片看做法~)

豆腐

說起冬天, 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 熱騰騰的。 水滾著, 像好些魚眼睛, 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 嫩而滑, 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 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 越顯出豆腐的白。 這是晚上, 屋子老了, 雖點著“洋燈”, 也還是陰暗。 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 “洋爐子”太高了, 父親得常常站起來, 微微地仰著臉, 覷著眼睛, 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 夾起豆腐, 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 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 但爐子實在太高了, 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 這並不是吃飯, 只是玩兒。 父親說晚上冷, 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 等著那熱氣, 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節選自朱自清一《冬天》

說起冬天, 忽然想到豆腐, 說起豆腐, 忽然想到這篇文章。 這樣不溫不火的描述,

也能讓人心旌搖曳。

現在想想, 當初勾搭的我的不僅僅是作者描繪的那一鍋白白的嫩豆腐, 還有那種寒風刺骨的大冬天兒, 和家人一起貓在屋裡用小鍋咕嘟咕嘟煮東西的場景, 氤氳的熱氣, 滿屋的香氣, 光是想想就覺得溫馨暖和~

(戳圖片看做法~)

花生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 誰都可以買來吃, 都喜歡吃。 這就是它的好處。 ”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 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 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 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 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節選自許地山一《落花生》

以前學這篇,就光惦記著那剛摘下來的新花生了,心想,不趕緊趁鮮吃,還得先回答問題,這家人也忒沉得住氣了吧,如今回過頭再來看,是我年少無知了,父親說的這個道理,確實經典啊。

花生,太有用了,好吃有營養,生吃熟吃都行,能當零食也能做菜,能熬粥也能煲湯,能榨油還能做醬,甚至不用加任何調味料也能讓我嗑不停,除了長相不出彩之外,方方面面都沒毛病~

做人,咱就得像“花生君”學習,靠實力說話!(正經臉.jpg)

(戳圖片看做法~)

糖葫蘆

父親的糖葫蘆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來,父親去市上買來紅果、海棠、山藥、紅小豆等,先把這些東西洗乾淨。紅果、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青絲、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蘆必須用冰糖,綿白糖不行,蘸出來不亮。煮糖用銅鍋,鐵鍋煮出的糖發黑。

小時候,我給父親當幫手,把爐火悶好,再把一塊大理石板洗擦乾淨,擦上油備用。串糖葫蘆的竹簽,由我一根根削好、洗淨、晾乾,然後一捆捆放在父親手邊。父親把糖煮開,等能拉出絲來,火候就算到家了。父親把鍋端下來,放在備好的架子上,我在一邊往父親手裡遞串好的葫蘆,父親接過來在糖鍋裡滾蘸,蘸好了一手遞給我,一手接過我遞過去的沒蘸的。我的節奏掌握得正好,一點兒不耽誤,父親很高興。

父親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風”來,那是在糖葫蘆尖上薄薄的一片糖。過年的糖葫蘆,要甩出長長的糖風。父親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寶盆上的光圈。父親說:“我的糖葫蘆糖蘸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這叫萬年牢。”

——節選自新鳳霞一《萬年牢》

這個糖葫蘆兒的做法描寫的簡直比我的菜譜還“超級囉嗦”啊,這不誠心饞人呢麼

現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腦子裡還都是一串串兒晶瑩紅亮的山楂糖葫蘆兒呢,感覺那股子酸甜就在嘴裡,忍不住吞口水~

糖葫蘆一直是小時候我冬天裡的一大念想兒,買來都不捨得咬,得舔著吃,一吃就吃一路。我爹雖然也愛鼓弄山楂,但不是燉肉,就是泡水。。。完全沒get到山楂的最佳打開方式啊,好吧,我承認我這人打小就要短兒,這會兒就特想來一串酸甜的糖葫蘆兒~

(戳圖片看做法~)

魚湯

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裡,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儘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以後,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我們雖然還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來畢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長自己呢,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

——節選自陸定一一《金色的魚鉤》

這個故事當初看得我也是一邊感動一邊懷著崇敬犯饞,老班長躲起來啃魚骨頭,把魚留給年輕的戰士,這種捨己為人的品質太崇高了,一碗沒加作料的魚湯,貫穿在可歌可泣的故事裡,顯得無與倫比的珍貴。

學完這篇,很長一段時間裡喝到魚湯,都會不自覺的想到老班長用縫衣針辛辛苦苦釣上來的魚,就會覺得格外好喝,即便是現在看來,也是勝過所有山珍海味的鮮美~

(語文老師快來看,我這段中心思想總結的咋樣?)

(戳圖片看做法~)

到了8、90年代,語文課本裡講美食的內容好像就更多了,那天跟這幫小年輕一聊,他們念叨起了一堆好吃的,什麼流油的鴨蛋,吐魯番的葡萄。。。合著大家的語文都是廚房做肉龍的大師傅教的啊。。。

我估麼你也一樣吧,可別說你沒對著語文課本犯過饞昂,哪篇課文曾讓你流過口水?咱們來回味回味唄~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節選自許地山一《落花生》

以前學這篇,就光惦記著那剛摘下來的新花生了,心想,不趕緊趁鮮吃,還得先回答問題,這家人也忒沉得住氣了吧,如今回過頭再來看,是我年少無知了,父親說的這個道理,確實經典啊。

花生,太有用了,好吃有營養,生吃熟吃都行,能當零食也能做菜,能熬粥也能煲湯,能榨油還能做醬,甚至不用加任何調味料也能讓我嗑不停,除了長相不出彩之外,方方面面都沒毛病~

做人,咱就得像“花生君”學習,靠實力說話!(正經臉.jpg)

(戳圖片看做法~)

糖葫蘆

父親的糖葫蘆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晨起來,父親去市上買來紅果、海棠、山藥、紅小豆等,先把這些東西洗乾淨。紅果、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青絲、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蘆必須用冰糖,綿白糖不行,蘸出來不亮。煮糖用銅鍋,鐵鍋煮出的糖發黑。

小時候,我給父親當幫手,把爐火悶好,再把一塊大理石板洗擦乾淨,擦上油備用。串糖葫蘆的竹簽,由我一根根削好、洗淨、晾乾,然後一捆捆放在父親手邊。父親把糖煮開,等能拉出絲來,火候就算到家了。父親把鍋端下來,放在備好的架子上,我在一邊往父親手裡遞串好的葫蘆,父親接過來在糖鍋裡滾蘸,蘸好了一手遞給我,一手接過我遞過去的沒蘸的。我的節奏掌握得正好,一點兒不耽誤,父親很高興。

父親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風”來,那是在糖葫蘆尖上薄薄的一片糖。過年的糖葫蘆,要甩出長長的糖風。父親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寶盆上的光圈。父親說:“我的糖葫蘆糖蘸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這叫萬年牢。”

——節選自新鳳霞一《萬年牢》

這個糖葫蘆兒的做法描寫的簡直比我的菜譜還“超級囉嗦”啊,這不誠心饞人呢麼

現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腦子裡還都是一串串兒晶瑩紅亮的山楂糖葫蘆兒呢,感覺那股子酸甜就在嘴裡,忍不住吞口水~

糖葫蘆一直是小時候我冬天裡的一大念想兒,買來都不捨得咬,得舔著吃,一吃就吃一路。我爹雖然也愛鼓弄山楂,但不是燉肉,就是泡水。。。完全沒get到山楂的最佳打開方式啊,好吧,我承認我這人打小就要短兒,這會兒就特想來一串酸甜的糖葫蘆兒~

(戳圖片看做法~)

魚湯

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裡,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儘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以後,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我們雖然還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來畢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長自己呢,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

——節選自陸定一一《金色的魚鉤》

這個故事當初看得我也是一邊感動一邊懷著崇敬犯饞,老班長躲起來啃魚骨頭,把魚留給年輕的戰士,這種捨己為人的品質太崇高了,一碗沒加作料的魚湯,貫穿在可歌可泣的故事裡,顯得無與倫比的珍貴。

學完這篇,很長一段時間裡喝到魚湯,都會不自覺的想到老班長用縫衣針辛辛苦苦釣上來的魚,就會覺得格外好喝,即便是現在看來,也是勝過所有山珍海味的鮮美~

(語文老師快來看,我這段中心思想總結的咋樣?)

(戳圖片看做法~)

到了8、90年代,語文課本裡講美食的內容好像就更多了,那天跟這幫小年輕一聊,他們念叨起了一堆好吃的,什麼流油的鴨蛋,吐魯番的葡萄。。。合著大家的語文都是廚房做肉龍的大師傅教的啊。。。

我估麼你也一樣吧,可別說你沒對著語文課本犯過饞昂,哪篇課文曾讓你流過口水?咱們來回味回味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