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決定斷奶前,我最想對你說的3句話

到底該什麼時候斷奶? 關于這個話題的說法, 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營養學」的:1歲後或者媽媽恢復月經後奶就沒營養了; 有「教育學」的:孩子, 尤其男孩要早點斷奶, 不然以後容易變成「娘娘腔」; 有「道德觀「的:不能親喂到2歲的, 以後孩子終身安全感缺失…… 大家發現沒有, 沒有公號這個平臺, 可能都不知道有那麼多形形色色的說法。 我是從一個新手媽媽過來的, 我特別清楚當年孩子一點點風吹草動, 就把一切「怪罪」自己的狀態。 而小寶寶期間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吃好長重, 于是餵奶這件事不僅僅是媽媽關心,
可以說是全家的重點, 甚至都會成為鄰居同事的關注點。 親喂這件事本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是媽媽和孩子共同需要學習的。 本來就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 加上外界各種說法, 真的會特別耗費新手媽媽心力, 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的。 我先來說說官方說法,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媽媽親喂寶寶至少到1歲;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時間更長, 至少到2歲。 所謂的關于6個月後或者媽媽來月經後, 母乳就沒營養了, 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至于, 母乳和安全感, 也不是那麼簡單粗暴的聯繫。 除了搬官方說法來談這件事, 我更想和所有正在糾結或者備受壓力的新手媽媽們談一下, 母乳到底意味著什麼。 希望可以從根本上, 讓每個媽媽都能鬆綁,
真正享受為人母親的樂趣。 01 母乳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談斷奶之前, 我們先來說說, 母乳餵養到底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都是從營養學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的確, 對于1歲內, 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 母乳可以提供最好最優化的營養組合。 但對我來說, 母乳的意義遠高于此, 它是幫助媽媽和寶寶建立聯結的第一個管道。 母乳過程中的肌膚相親, 目光對視, 媽媽的氣息溫度, 這些都能説明媽媽和寶寶促進親密關係。 母乳不僅僅是食物, 更是關係的紐帶。 這是我首先想讓每個新手媽媽可以明白的, 成為母親, 不只是一個「器官」, 我們是愛的容器。 那在任何一場健康的關係中, 雙方都需要舒適, 這是一個大前提。 因此, 當我們談斷奶的時候,
其實總是有一方主導的。 寶寶主動選擇不再吃了,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離乳」。 大部分孩子接近3歲左右, 飲食逐步規律, 對外界自主探索的能力增強, 慢慢地, 他對媽媽的[乳.房]和母乳的依戀就沒那麼多了, 逐漸就不感興趣, 不想吃了。 在這種情況下, 媽媽會出現一段小失落, 但因為我們是成人, 可以更快地自我調試, 並且從和寶寶其他互動形式中彌補。 而大部分讓大家糾結頭疼的, 其實是媽媽主導的斷奶, 那今天就想具體談談這個怎麼做。 02 斷奶的前提 大家年輕時候, 都有過勸別人分手或者被勸分手的經歷吧。 我爸爸當年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先問問當事人想不想分, 你們別一股腦熱情覺得分了為她好。
她想分, 你們再把過來人方法告訴她「。 我覺得這一點放在斷奶上很適用。 母乳是每個媽媽的權利, 也是每個媽媽的義務, 但更關鍵的是它是這個媽媽和這個寶寶的關係。 因此, 在進行媽媽主導的斷奶, 需要滿足下面幾大前提。 1、媽媽本人真的不想繼續了 如果你和孩子都很享受這段哺乳時光, 你完全可以繼續餵養, 一直到三歲甚至更久, 等到你的孩子主動表示不再需要了。 也就是回到我之前提的「自然離乳」, 這個是雙方最輕鬆的方式。 那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 想提前結束這段關係。 我希望在下決定之前先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兩個問題很關鍵, 處理任何關係都需要平和冷靜, 永遠不要試圖因為自己的不適而逃避某段關係,
這樣反而會更加麻煩。 原本你以為的「斷奶」是救命稻草, 但也許斷奶過程反而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為媽媽不用忍和犧牲, 尤其是哺乳這件事上。 如果你現在感覺很痛苦而想斷奶, 我建議每個新手媽媽都尋找哺乳專業指導。 餵奶這件事, 應該是雙方都愉悅的。
另外, 不管你想繼續喂, 還是想提前結束, 這個決定一定需要是你自己想。 這是我反復強調的, 你現在所聽到的外界評價, 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你都可以「呵呵」對待。 我深知母乳大環境的壓力有多大, 這是我最希望給予每個新手媽媽的底氣和鼓勵。 2、在相對穩定狀態開始 母乳不僅僅只是食物, 而是關係的聯結, 那麼我建議當媽媽開始主導斷奶時, 一定要選擇寶寶比較穩定的狀態下進行。 如果這時恰好孩子正在經歷人生比較大的」波動「時,是不適合斷奶的。 剛剛學習了一個新技能,最常見的就是1歲左右剛開始獨立行走; 照顧人變化了,像媽媽開始回職場了;一直照顧的長輩或者保姆離開了; 生活環境變化了,像上托兒所/幼稚園了,出門度假了,或者是生病 要出牙了,等等。 我們都知道,孩子每一次的獨立,都是伴隨著恐慌和無助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發展永遠都是「前進三步,後退兩步」迴圈上升的。 探索新鮮事物是令人興奮的,但也是讓人害怕的。 不少孩子在經歷人生波動時,他們內心會不安,從而就會轉向讓她安心的地方,比如媽媽的母乳,比如更粘人了。 那麼這時如果還把可以給他安全感的一個外物拿走,就會加劇孩子的不安感,從而讓斷奶更加困難。 03 溫柔地退出 在排查了這些前提後,我們再來說說怎麼開始斷奶。 都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我經常把斷奶看成是這場退出的第一步。 所以如果說,退出不成功,無非是兩個原因,孩子真的沒準備好,獨立是需要內心滋生出很多力量才可以的。 另外一個就是媽媽內心在搖擺,孩子是最能感受父母情緒的,你是否有力量,你是否穩定,他都能感受得到。 媽媽主導的斷奶最關鍵就是,讓孩子明白,母愛的退出不是「拋棄」,而是你獨立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是非常不贊成「隔離斷奶法」,媽媽離開幾天,強行斷奶的(極端例子比如媽媽有抑鬱癥等除外)。 1、減少母乳餵養次數 最理想的斷奶狀態就是「不知不覺中,孩子自己也就不需要了」。所以我建議把斷奶時間拉長的。 尤其是你有個明確時間節點想斷奶,那麼不妨提前規劃給自己三四個月的時間。 一切如常的生活中,逐步開始減少一次母乳的時間,嘗試用瓶喂代替。等寶寶適應了瓶喂代替後,再嘗試讓其他人喂代替。 等寶寶適應了這個節奏後(通常需要幾天甚至一兩周),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地繼續減少母乳餵養次數。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如果你選擇在寶寶6-12個月大的時候斷奶,那麼瓶喂可以直接嘗試引入吸管杯,這樣也就避免了從奶瓶再調整到吸管杯的再次過渡了。 2、允許保留一小段 不少媽媽應該經歷過,很多孩子白天斷奶都沒問題了,但是晚上臨睡前那一頓,還是非要喝一點母乳才安心。 不少媽媽也明白,孩子其實並不是真的餓了,而是想尋求安撫。尤其是對開始上班的媽媽,孩子把這樣哺乳看成了一天中表達親密和思念的時光。 這個對于低幼孩子來說很正常,畢竟就像我開頭所說的,母乳是安全感的維繫紐帶。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個人建議是可以保留這樣一段特殊時光的。我見過很多為此掙扎,然後孩子反而更加需要母乳,甚至出現半夜也要喝奶的情況的。 育兒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和孩子進入權利鬥爭,他越想要的,你越不給;你越不給,他越想要。不妨先滿足,當然必要的口腔衛生這些需要注意。 至于所謂的「這樣的孩子太粘媽媽,安全感缺失」的說法,其實是對于「安全感」認識的偏差。安全感的確和獨立有直接相關性。 但是有一種獨立是因為害怕,知道這輩子無人可依;而有一種獨立是因為有愛,知道這輩子總有靠山。 這是完全不同的,而對于低幼孩子來說,一定是先有愛,先從內心滋生他們的力量,他們才有力量真正獨立。 3、滋生力量 「斷奶」是邁向獨立的一步,那麼在實施斷奶的同時,需要強化孩子的力量感。 力量的滋生一定需要給予者自己先有力量。 如果媽媽自己因為斷奶這件事猶豫不決,難受自責,其實說明了媽媽也沒有力量來完成這件事,那麼我真的建議先緩緩。 兩個情感上都是「虛弱」的個體,是無法有力量來處理好這場「小別離」的。 如果媽媽能保持狀態穩定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抱抱孩子,多和他親密互動,多進行高質量陪伴,多對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地說「我愛你」。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讓孩子體會到母愛。 我知道有不少建議都會提到繪本,比如《再見,媽媽的奶》或者「奶精靈」的故事。 這個需要因人而異,比如我當年和小D就說過「奶精靈」的故事,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它抓回來!「 但我利用「我長大了」的故事,去強調,「長大了,厲害了」,她就很受用。 所以大家透過具體招數明白,這些都是利用儀式感強化孩子掌控感和力量感的方法(具體的可以看《「孩子無理取鬧,一點就炸」,問題到底出在哪?)。 關于斷奶,我知道大家不缺方法論,但我希望從根子上和大家聊聊。 成為母親,會遇到太多指責和自責,會有太多「做自己」和「愛孩子」之間的打架和糾結。 作為一個 的媽媽,這些我都經歷過,只多不少。 但這麼多年的母親歷程,讓我愈發發現,成為母親需要力量、底氣和很多自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源源不斷給予孩子愛,才能應對這一路外界的很多評價。 請永遠記住,斷奶是你和孩子之間的決定,這是人和人的決定,而不是一個物體替代一個器官。 請永遠記住,沒有人可以評價你是否是個好媽媽,除了你的孩子自己。 懷疑孩子的安全感? 看看孩子望著你的眼睛,看看鏡子裡你的樣子。 平靜穩定的媽媽,快樂滿足的寶寶,這就是最有「安全感」的狀態,這和餵奶多久並沒有多大關係。 一定要選擇寶寶比較穩定的狀態下進行。 如果這時恰好孩子正在經歷人生比較大的」波動「時,是不適合斷奶的。 剛剛學習了一個新技能,最常見的就是1歲左右剛開始獨立行走; 照顧人變化了,像媽媽開始回職場了;一直照顧的長輩或者保姆離開了; 生活環境變化了,像上托兒所/幼稚園了,出門度假了,或者是生病 要出牙了,等等。 我們都知道,孩子每一次的獨立,都是伴隨著恐慌和無助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發展永遠都是「前進三步,後退兩步」迴圈上升的。 探索新鮮事物是令人興奮的,但也是讓人害怕的。 不少孩子在經歷人生波動時,他們內心會不安,從而就會轉向讓她安心的地方,比如媽媽的母乳,比如更粘人了。 那麼這時如果還把可以給他安全感的一個外物拿走,就會加劇孩子的不安感,從而讓斷奶更加困難。 03 溫柔地退出 在排查了這些前提後,我們再來說說怎麼開始斷奶。 都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我經常把斷奶看成是這場退出的第一步。 所以如果說,退出不成功,無非是兩個原因,孩子真的沒準備好,獨立是需要內心滋生出很多力量才可以的。 另外一個就是媽媽內心在搖擺,孩子是最能感受父母情緒的,你是否有力量,你是否穩定,他都能感受得到。 媽媽主導的斷奶最關鍵就是,讓孩子明白,母愛的退出不是「拋棄」,而是你獨立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是非常不贊成「隔離斷奶法」,媽媽離開幾天,強行斷奶的(極端例子比如媽媽有抑鬱癥等除外)。 1、減少母乳餵養次數 最理想的斷奶狀態就是「不知不覺中,孩子自己也就不需要了」。所以我建議把斷奶時間拉長的。 尤其是你有個明確時間節點想斷奶,那麼不妨提前規劃給自己三四個月的時間。 一切如常的生活中,逐步開始減少一次母乳的時間,嘗試用瓶喂代替。等寶寶適應了瓶喂代替後,再嘗試讓其他人喂代替。 等寶寶適應了這個節奏後(通常需要幾天甚至一兩周),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地繼續減少母乳餵養次數。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如果你選擇在寶寶6-12個月大的時候斷奶,那麼瓶喂可以直接嘗試引入吸管杯,這樣也就避免了從奶瓶再調整到吸管杯的再次過渡了。 2、允許保留一小段 不少媽媽應該經歷過,很多孩子白天斷奶都沒問題了,但是晚上臨睡前那一頓,還是非要喝一點母乳才安心。 不少媽媽也明白,孩子其實並不是真的餓了,而是想尋求安撫。尤其是對開始上班的媽媽,孩子把這樣哺乳看成了一天中表達親密和思念的時光。 這個對于低幼孩子來說很正常,畢竟就像我開頭所說的,母乳是安全感的維繫紐帶。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個人建議是可以保留這樣一段特殊時光的。我見過很多為此掙扎,然後孩子反而更加需要母乳,甚至出現半夜也要喝奶的情況的。 育兒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和孩子進入權利鬥爭,他越想要的,你越不給;你越不給,他越想要。不妨先滿足,當然必要的口腔衛生這些需要注意。 至于所謂的「這樣的孩子太粘媽媽,安全感缺失」的說法,其實是對于「安全感」認識的偏差。安全感的確和獨立有直接相關性。 但是有一種獨立是因為害怕,知道這輩子無人可依;而有一種獨立是因為有愛,知道這輩子總有靠山。 這是完全不同的,而對于低幼孩子來說,一定是先有愛,先從內心滋生他們的力量,他們才有力量真正獨立。 3、滋生力量 「斷奶」是邁向獨立的一步,那麼在實施斷奶的同時,需要強化孩子的力量感。 力量的滋生一定需要給予者自己先有力量。 如果媽媽自己因為斷奶這件事猶豫不決,難受自責,其實說明了媽媽也沒有力量來完成這件事,那麼我真的建議先緩緩。 兩個情感上都是「虛弱」的個體,是無法有力量來處理好這場「小別離」的。 如果媽媽能保持狀態穩定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抱抱孩子,多和他親密互動,多進行高質量陪伴,多對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地說「我愛你」。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讓孩子體會到母愛。 我知道有不少建議都會提到繪本,比如《再見,媽媽的奶》或者「奶精靈」的故事。 這個需要因人而異,比如我當年和小D就說過「奶精靈」的故事,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把它抓回來!「 但我利用「我長大了」的故事,去強調,「長大了,厲害了」,她就很受用。 所以大家透過具體招數明白,這些都是利用儀式感強化孩子掌控感和力量感的方法(具體的可以看《「孩子無理取鬧,一點就炸」,問題到底出在哪?)。 關于斷奶,我知道大家不缺方法論,但我希望從根子上和大家聊聊。 成為母親,會遇到太多指責和自責,會有太多「做自己」和「愛孩子」之間的打架和糾結。 作為一個 的媽媽,這些我都經歷過,只多不少。 但這麼多年的母親歷程,讓我愈發發現,成為母親需要力量、底氣和很多自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源源不斷給予孩子愛,才能應對這一路外界的很多評價。 請永遠記住,斷奶是你和孩子之間的決定,這是人和人的決定,而不是一個物體替代一個器官。 請永遠記住,沒有人可以評價你是否是個好媽媽,除了你的孩子自己。 懷疑孩子的安全感? 看看孩子望著你的眼睛,看看鏡子裡你的樣子。 平靜穩定的媽媽,快樂滿足的寶寶,這就是最有「安全感」的狀態,這和餵奶多久並沒有多大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