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果發現孩子在學校被排擠、被冷落,身為家長的你是怎麼做的?

孩子六歲以後就一般上學了,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是受歡迎, 還是被孤立?

韓國高分電影《我們的世界》, 向無數家長揭開孩子世界裡「孤立與被孤立」 不為人知的一面。

故事中的李善是個平凡的女孩, 長相普通, 成績普通, 家境普通。

在班級中, 她沒有存在感, 也沒有朋友。

為了極力融入以寶拉為首的女生小團體, 李善拿著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跑去給寶拉祝賀, 結果卻發現, 她拿到的是一個被戲弄的假位址。

都說孩子的世界純真善良, 誰料竟也充滿惡意。

更可怕的是, 不知輕重的孩子, 常常傷害了對方, 卻毫不在意。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暑假, 李善認識了轉校生韓智雅。 為了能夠獲得友誼, 李善說服媽媽, 讓好朋友住在了自己家裡。

朝夕相處中, 兩個小女孩成為了好朋友, 隨著時間流逝, 好朋友之間也發生了摩擦。

離異家庭的智雅, 看到李善能夠在媽媽懷裡肆意撒嬌, 嫉妒之心油然而生。

她開始有意無意中傷李善, 嫌棄李善家沒有空調, 嫌棄李善沒有手機……裂痕悄悄在小夥伴之間產生。

終于等到開學, 智雅轉到了李善的班上, 正當李善充滿期待迎接自己的「好朋友」時, 智雅卻有意避開了。

智雅發現李善是班中被孤立的一員,

為了自己不被孤立, 她轉身投入了以寶拉為首的小團體。

可李善還在努力挽回, 她拿出自己積攢的所有零用錢, 還偷偷拿了媽媽的錢, 買了昂貴的禮物準備送給智雅。

但真誠再一次被傷, 興沖沖來到智雅家的李善發現, 那個對自己說不過生日宴的好朋友,

早已請來了班裡的其他同學……

李善黯然轉身, 默默離開, 她背影, 令人無比疼惜。

然而對于發生的這一切, 李善的父母卻從來不曾察覺……

曾有調查顯示:5%~6%的孩子都曾在集體中被孤立過。

也許是一件很小的事, 也許是一句隨意出口的話, 也許根本沒有任何原因, 孩子就會平白無故受到其他小朋友冷落。

那麼, 如果發現孩子在學校被排擠、被冷落, 身為家長的你, 又會怎麼做?

01

不以為然, 孩子誤入「叢林」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這似乎是孩子間再尋常不過的事, 也因此很多家長不以為然:沒什麼大不了, 孩子的事, 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孩子社交受困, 父母卻從不過問, 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誤入「叢林」, 迷失自己。

關于「叢林法則」強大而無形的威力, 社會心理學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完美闡述了由同伴壓力帶來的強大影響:

實驗招募了一個年輕人參加視覺測試, 一同參與的還有研究院的幾位工作人員。 實驗過程被精心設計, 每一次提問, 被安插的工作人員總是先于小夥子回答問題。

測試開始階段, 研究人員只給出了一系列簡單的視覺問題, 諸如線段長短比較等, 大家的回答保持一致。

然而, 在正式測試開始後, 被測試的工作人員故意給出一致的錯誤答案, 而作為真正被測試者的小夥子, 礙于同伴的回答壓力, 雖然明明判斷出了錯誤, 但最終也莫名其妙給出了相同的錯誤回答。

並且, 該實驗進行了很多場測試, 最終發現只有1/3的被試者能夠堅持自己的答案, 更多的被試者都選擇了對大家保持一致的錯誤答案。

而這就是強大而無形的「叢林法則」影響力!

孩子進了幼稚園,從此開啟了社交生活,他們渴望融入群體,渴望被接納。

很多時候,孩子甚至會為了追隨某一個團體,失去自我判斷,不惜違逆內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瘋狂行為。

就像《我們的世界》中,李善為了融入寶拉團體,偷偷拿媽媽的錢,試圖買禮物討好同伴。

有群體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排斥」與「被排斥」。

為人父母,還是需要關注孩子,及時對孩子做好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避免潛在社交威脅。

02

過度幫助,孩子容易孤立無援

相比對孩子被孤立表示無所謂的家長,另一類的家長卻對此特別上心,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出手相助。

但父母過度的保護,卻更容易讓孩子被孤立。

03

真正的「護犢子」:説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沒有一種人際關係的狀態會永恆不變,孩子會在人群中會受歡迎,孩子也一定會在人際關係中受到挫折。

孩子如果被長期孤立,容易對性格產生諸多不良影響,那麼作為父母,又應該如何進行積極的引導呢?

《烏合之眾》一書中說:

不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個方法,就是識別烏合之眾並保持警惕。

1)談談「同伴壓力」

同伴關係是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重要途徑,從同伴的回饋中,孩子學會逐漸認識自己:我是一個受歡迎的人嗎?還是一個被討厭的人?

當孩子遭受排擠,內心的失落感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從而在潛意識裡否定自己:因為我不好,所以小夥伴不喜歡我。

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信念,所以家長如果發現端倪,可以毫不避諱地跟孩子談一談關于「同伴壓力」這個問題,讓孩子明白:

人會產生這種心理很正常,但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必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更不必擔心別人會因此而疏遠自己,讓孩子從小明白尊重自己的重要性。

2)培養獨處能力

義大利著名導演費裡尼說:

「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能給人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

孩子雖然需要社交,但家長也需要培養孩子獨處能力。有獨處能力的孩子不怕孤單,他們總能在一人的世界裡學會自洽相處。

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該讓孩子明白「獨處」與「孤獨」的不同。

獨處是一個人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孤獨,哪怕和很多人在一起,內心依然感覺孤單。

當一個孩子在心理上站穩了,他才會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肯定自己的優點,充滿動力地去成長,在起起落落的人際關係裡,從不自我迷失。

04

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社交

怕孩子交不到朋友被孤立,怕孩子交了朋友受欺負……當孩子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父母總有這樣那樣的擔心。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遠比家長想象中更懂社交。

兒子讀大班的時候曾經轉過一次幼稚園。入園前,我無比焦慮,生怕孩子無法融入新集體,于是千方百計拜託老師多加關照。

然而,第一天的入園回饋,兒子的表現卻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

老師說,在新的環境裡,孩子雖然還有那麼一點不自然,也在家長離開後難過一小會兒,但很快,他就與小夥伴玩在了一起。

放學接到兒子,我沒有迎來想象中孩子的痛哭流涕,相反,他如數家珍跟我聊著這一天在幼稚園的美好時光:那些新玩的遊戲,那些新交的朋友……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得堅強,也遠比我們想象得能幹。

成人有成人的江湖,孩子也有孩子的天地。孩子終究要長大,在交朋友的這件事上,父母也終究無法代替。

那麼,父母不妨調整姿勢,做孩子內心最強有力的後盾。

關注孩子內心,用潤物細無聲中的教育,武裝孩子心智,激勵孩子勇往直前。

更多的被試者都選擇了對大家保持一致的錯誤答案。

而這就是強大而無形的「叢林法則」影響力!

孩子進了幼稚園,從此開啟了社交生活,他們渴望融入群體,渴望被接納。

很多時候,孩子甚至會為了追隨某一個團體,失去自我判斷,不惜違逆內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瘋狂行為。

就像《我們的世界》中,李善為了融入寶拉團體,偷偷拿媽媽的錢,試圖買禮物討好同伴。

有群體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排斥」與「被排斥」。

為人父母,還是需要關注孩子,及時對孩子做好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避免潛在社交威脅。

02

過度幫助,孩子容易孤立無援

相比對孩子被孤立表示無所謂的家長,另一類的家長卻對此特別上心,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出手相助。

但父母過度的保護,卻更容易讓孩子被孤立。

03

真正的「護犢子」:説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沒有一種人際關係的狀態會永恆不變,孩子會在人群中會受歡迎,孩子也一定會在人際關係中受到挫折。

孩子如果被長期孤立,容易對性格產生諸多不良影響,那麼作為父母,又應該如何進行積極的引導呢?

《烏合之眾》一書中說:

不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個方法,就是識別烏合之眾並保持警惕。

1)談談「同伴壓力」

同伴關係是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重要途徑,從同伴的回饋中,孩子學會逐漸認識自己:我是一個受歡迎的人嗎?還是一個被討厭的人?

當孩子遭受排擠,內心的失落感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從而在潛意識裡否定自己:因為我不好,所以小夥伴不喜歡我。

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信念,所以家長如果發現端倪,可以毫不避諱地跟孩子談一談關于「同伴壓力」這個問題,讓孩子明白:

人會產生這種心理很正常,但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必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更不必擔心別人會因此而疏遠自己,讓孩子從小明白尊重自己的重要性。

2)培養獨處能力

義大利著名導演費裡尼說:

「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能給人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

孩子雖然需要社交,但家長也需要培養孩子獨處能力。有獨處能力的孩子不怕孤單,他們總能在一人的世界裡學會自洽相處。

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該讓孩子明白「獨處」與「孤獨」的不同。

獨處是一個人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孤獨,哪怕和很多人在一起,內心依然感覺孤單。

當一個孩子在心理上站穩了,他才會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肯定自己的優點,充滿動力地去成長,在起起落落的人際關係裡,從不自我迷失。

04

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社交

怕孩子交不到朋友被孤立,怕孩子交了朋友受欺負……當孩子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父母總有這樣那樣的擔心。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遠比家長想象中更懂社交。

兒子讀大班的時候曾經轉過一次幼稚園。入園前,我無比焦慮,生怕孩子無法融入新集體,于是千方百計拜託老師多加關照。

然而,第一天的入園回饋,兒子的表現卻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

老師說,在新的環境裡,孩子雖然還有那麼一點不自然,也在家長離開後難過一小會兒,但很快,他就與小夥伴玩在了一起。

放學接到兒子,我沒有迎來想象中孩子的痛哭流涕,相反,他如數家珍跟我聊著這一天在幼稚園的美好時光:那些新玩的遊戲,那些新交的朋友……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得堅強,也遠比我們想象得能幹。

成人有成人的江湖,孩子也有孩子的天地。孩子終究要長大,在交朋友的這件事上,父母也終究無法代替。

那麼,父母不妨調整姿勢,做孩子內心最強有力的後盾。

關注孩子內心,用潤物細無聲中的教育,武裝孩子心智,激勵孩子勇往直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