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進擊的巨人》劇情那麼喪那麼上頭,作者究竟經歷過什麼?

提醒:本文由大量閱讀採訪後經個人分析而成, 全文5000字, 需要您花上5分鐘閱讀, 但真正的好文章是經得起細細品讀與推敲的。

《進擊的巨人》是近20年最火爆的動漫作品, 連載剛到一半便被奉為神作, 它的影響力大大超出二次元。

我還記得初次看《巨人》第一集的那種震撼, 超大巨人出現在城牆上, 伴隨著經典旁白:那一天, 人類終於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懼。

當年那個瑟瑟發抖的孩子現在是散播恐怖的頭子

《進擊的巨人》(以下簡稱《巨人》)第四季初上線, 豆瓣評分沖上9.8分(36000人評分), 說明最終季合乎觀眾的預期。 細看《巨人》前三季分別得分:9.2、9.5、9.7, 這說明《巨人》不僅沒有拉胯居然還一直在進步。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進擊的巨人的作者諫山創究竟是怎麼創出這樣的巨著?他是否如網上傳言心理有問題?他究竟經歷過什麼呢?

故事到了最終季, 每一集都在向結局衝刺, 一刻不停。 哪個角色都有可能領便當, 所以每一集都看得膽戰心驚。

在《巨人》中越是熱血的人物死的越快, 人氣不是護身符, 名字寫上筆記就跑不掉了。 諫山創確實心腸有點壞, 艾爾文團長人氣不低, 諫山在送便當前先讓巨人輕咬團長一口, 看看讀者的反應。

最後團長斷手保命, 當讀者松了一口氣的時候, 諫山估計在暗中偷笑。

由於《巨人》的劇情衝擊性很強, 讀者都覺得作者精神上面異于常人, 不斷在猜測他有怎樣的童年。 也由於諫山在作品中常有涉及政體和軍事體制的討論, 關於他是左翼還是右翼分子的懷疑塵囂極上。 畢竟一個正常人怎麼能寫出這麼瘋狂的劇本呢?怎麼能夠讓讀者都恨得牙癢癢的呢?

其實諫山創從19歲就開始構思進擊的巨人的故事, 在連載前經過五年時間思考。 他曾多次在採訪中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結局, 這些年來他按著預設的里程碑挖坑填坑, 所以《巨人》中的伏筆不僅多, 回收也精準, 諫山因此獲得稱號【伏筆之王】。

矗立在諫山創故鄉的艾倫、三笠、阿明銅像

《巨人》的靈感大多來自現實中, 圍繞著國家的巨大圍牆的創意來自諫山的故鄉大分縣日田市。 學校的圍牆、環繞村子的群山、巨大的水庫堤壩, 便是漫畫中的三道圍牆起源。

諫山創先生小時候是一個瘦小的孩子, 既不好動也沒什麼朋友,

坐在家門口望著遠處的堤壩會產生很多聯想。 海對面是什麼?如果有怪獸從海上過來, 堤壩能不能擋住它?

諫山有著80年代日本人的特性, 就是「不敢逃」。 他在採訪中曾經說過一件事:小時候村裡每年舉辦相撲大賽, 每個孩子都要參加。 那年他的對手排名縣內前十, 小諫山知道一定會輸, 但只能不斷地念叨著「不能逃、不能逃」地站在原地接受現實。 面對比自己高一個頭的大塊頭對手, 諫山感覺對面就是一個巨人。 將當年的感覺放大幾十倍後, 便是《巨人》第一集中超巨出現時的震撼畫面。

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懼

弱小的孩子總是會幻想能夠擁有力量,像奧特曼般一瞬間扭轉乾坤的力量。

到了中學階段,諫山創不出意料地獲得了【中二病】。他想要脫穎而出獲得關注,但是他的學業和體質不佳,所以只能使得自己變得獨特這一條路。這個競爭策略後來也成他的創作心法: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作品,劇情永遠充滿懸念,絕不讓人猜到情節走向。

諫山的父親反對他做漫畫家。但是諫山創不甘於留在村子裡,對於一個鄉村青年,走進大城市過夢想中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於諫山來說,不做漫畫家又能夠做什麼呢?

諫山創自畫像

天天打零工,領著微薄的薪水,住在窄小的公寓,吃著便宜的便當,看著日劇看看動漫,醉生夢死每一天嗎?

是的。這就是他初到東京的生活,既貧乏又窘迫,最可怕的是這種日子看不到盡頭。

日本的80、90後成長於泡沫時代,從小到大沒經歷過貧乏,每一步看起來都很順,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能隱約察覺到社會上空籠罩著陰影。諫山創與普通日本青年一樣,心裡總害怕會有未知的鬼東西會突然出現毀掉生活。

你問這個陰影是什麼?他們恐懼著什麼?我們將在《巨人》中看到。

在《巨人》故事當中,帕拉迪島有三道巨大的圍牆保護著人類。島自然是指日本,而這三道圍牆隱喻著日本人諫山面對的三個圈。

最外面的瑪麗亞之牆隱喻學校,這道牆是最容易被突破的。諫山在採訪中說兒時缺乏勇氣,很多時候不敢踏出第一步,留下了諸多遺憾。在《巨人》中,訓練兵們通過學習,有勇氣的人進入調查兵團往牆外去,沒有勇氣的人就成為憲兵或駐屯兵進入另兩面牆裡。

其實牆就是一圈巨人,其中的諷刺意味再清楚不過。

中間一圈露絲之牆隱喻職場。在故事裡面,中產階級和大部分民眾生活在這裡面,沒錢沒權的人被踢到牆外。在故事開始時,人類已經退進露絲之牆內側,也可以理解為日本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被封閉。日本剛經歷過失去的20年,人民的生活壓力令人窒息,社會的板結化導致年輕人欲望低下,希望是最為奢侈的東西。

這便是諫山創本創

諫山創高中畢業後從鄉下到東京,一邊在專門學校學畫一邊打短工。他對那段生活諱莫如深,總是對自己說「不能回到那種生活」,這說明他對於職場的看法有多消極。

最裡面的席納之牆隱喻是社會體制。在故事中席納牆裡面被稱為「王都」,統治階層和憲兵在這裡生活。 日本是資本主義和王權並行的國家,和《巨人》中的帕拉迪王國相似,有世襲的家族,還有世襲的財閥。這裡是權力者和精英的樂園,此外的多數人像家畜一樣被圈養。

第一季主題曲歌詞中有一句是「虛偽的繁榮,家畜的安寧」,便是作者對于社會的評價。牆內牆外都是壓迫,要麼在牆內當社畜,要麼到無保護隨時有死亡風險的牆外追尋「自由」。

90年代時《地獄老師》在國內校園也紅極一時

諫山創構思《巨人》時想的最多便是如何給讀者帶來衝擊,他選擇用恐懼和讀者建立共識。他在採訪中說過,小時候看《地獄老師》時被「吃人的蒙娜麗莎」一幕嚇尿了。他覺得吃人的巨人能將恐懼帶給讀者,因為這是連自己都感到害怕的東西。

光有吃人的巨人還不行,編輯要求這部作品走暗黑路線,要有令人絕望的故事背景。諫山便模仿《劍風傳奇》中沉重的世界觀。諫山沉迷某galgame,更將遊戲中的數十年戰爭設定和學校舞臺照搬進《巨人》。在人物設置上,諫山參考了少年時最愛的漫畫《ARMS》,讓同伴變成敵人,讓敵人變成同伴。他將這些元素糅合後,共同構成了《巨人》的「末世暗黑戰爭活劇」的根基。

現在說《巨人》是一部小眾作品確實無法令人信服,但它初期策劃確實是瞄準小眾市場的作品。《巨人》的初版短篇曾經投稿到《JUMP》,但是毫無懸念地被退稿。首先是諫山的畫功當時實在差,其次是作品的理念偏離了主流的三要素。

後來這部《巨人》短篇在《少年週刊》上的比賽獲得了特別獎,此後被介紹當某漫畫家的助手。兩年後少年週刊編輯川窪慎太郎接手做個性化路線的《少年月刊》,他馬上聯繫諫山創,建議以巨人短篇為藍本創作一部長篇。川窪很明顯曾聽諫山創講過《巨人》的大綱,判斷出這將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大作。於是諫山創開始繪畫最初的兩話概念稿,並且一稿通過雜誌社的策劃會。

這是當年的策劃稿,諫山的畫功並不比草稿好多少

諫山創的繪畫水準眾所周知,他自己也知道很難提升,所以選擇在編劇上尋求突破。他會看很多電影,然後找專業的影評看,所以他知道一個故事怎樣能夠吸引人。而且諫山創的文字天賦遠比繪畫能力強,特別是臺詞是大師級的,再加上他在分鏡方面的一流手感,構成了獨特的風格。

這種情況和《一拳超人》原作者ONE老師是一樣一樣的,都是在某個方面優點極為突出,在日漫的製作體系下很容易找到補短板的人,他們都各自闖出了自己的路。

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獨門心法,諫山創作《巨人》的心法就是不斷地帶來衝擊。

在連載開始前,諫山創為了製造最強的衝擊,在方案已經通過編輯部的策劃會後仍然堅持修改,所以讀者才會在第一話就感受到被巨人所支配的恐懼。這是作品的第一波衝擊,讀者會在腦海中記住這個作品「好像有什麼不一樣」。

這便是最初的一期封面

諫山創在第四話就讓艾倫被巨人吃掉,這是作品帶來的第二波衝擊。讀者猜不到陷入死局後劇情還能怎樣翻轉,接著艾倫變成巨人和巨人戰鬥,給讀者帶來第三次衝擊。讀者這時便認定「這個作品太牛了」,從「黃金三連擊」開始,《巨人》走上逆襲之路。

然則《巨人》銷量不斷上升,它還是非主流價值觀的作品。它的世界觀過於灰暗,加上青年漫中都少見的血腥暴力,註定了它要接受大眾審美的非議。而且不得不再次吐槽諫山創的畫風,確實能夠勸退不少人。

直到2013年第一季動畫上線,被動漫工業美化後的《巨人》才一舉引爆世界。但是動畫版中更加簡單粗暴的敘事,加上隱喻變得不隱,使得《巨人》在中國被禁也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巨人》的評價不斷走高,但諫山創還是害怕腰斬,因為他的畫功差是公認的。《巨人》漫畫版的畫風和富慳的後期畫風難分高下,但富慳是對情節有信心加上為省下時間打麻將所以懶得畫好,而諫山創則是很努力依然畫得很醜。

諫山害怕回到以前那種窘迫的生活當中,於是不斷地打磨故事,讓主線變得更有魅力。同時他也不斷地完善前期沒講透的故事,在中後期通過回憶劇情來修補,這才讓人覺得他處處留了伏筆。其實小南寫過網文,很清楚伏筆都是後來的靈感居多。

兵長能活下來嗎?

動畫化的《巨人》在世界範圍引起轟動,給諫山創帶來很大的收益。按常理來說,他可以一輩子躺在眼前的成績上吃喝無憂,光是賣版權就能實現理想的生活。但諫山創沒有鬆懈,一刻不停地往著故事終點趕,仿似巴不得儘快畫完大結局般。

《巨人》的後續故事要麼是越來越有內涵的討論,要麼是兵團作戰,要麼是絕境逢生的戰鬥。即使是大段文戲也是信息量十足,鐵粉看著那麼幾頁漫畫都能寫出幾萬字論文。

衝擊力、衝擊感,是《巨人》保持新鮮感的心法。

牆居然是巨人變的!同伴中有巨人!巨人居然是人類變!一個接一個的謎題在解開,也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九大巨人,始祖的目的,海對面的敵人?眾多的人物一一登場,緩緩展開一個巨大的世界。世界一層一層延伸,每當你打破一層壁壘獲得希望,卻發現外面一層還是包裹著絕望。

《巨人》的橫空出世,以追求自由的吶喊撕開現實的薄膜,讓讀者直面內心最大的恐懼:戰爭。

眾所周知,軍國主義在日本社會中陰魂不散,左翼的思想沒有消失,只是換一個方式存在而已。日本人活在狹窄的小島上面,大家都知道資源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必須要往外走,必須要更大的空間。困在小島上不斷的內卷,國家只會淪為別人的傀儡,人民也只會淪為道具。

日本人已經沒有將東京看作世界中心的自信心,在當年的動漫作品中,全宇宙都講日文,所有外星人都在瞄準著東京。當年一張《廣場協議》,讓日本的虛假繁榮泡沫破滅,日本人失去20年。所以日本人恐懼呀,怕某國對日本再度制裁,或再次拿日本當槍使。

篡改記憶?這已經不是隱喻了啊

日本動漫人可能是最喜歡在作品中表達反戰的一群人,但事實上日本人內心是好戰的。隨便找幾部作品看,都是各種找理由開打,比如說《FATE》,東邊的西邊的活的死的半死不活的拉到一起開打。

《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是一部表面反戰的作品,我認為它是對動漫界多年以來的反戰思維的一種顛覆。看過人應該會懂我的意思,艾倫最初叫囂著驅逐巨人,但他變成了巨人,後來更發現他才是幕後的大BOSS。這怎麼理解呢?是屠龍勇士終變成巨龍?還是說強弱易位後,被侵略者終會變成侵略者?

電影《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得出江湖?

在軍國主義國家當中,每個人都是戰爭的組成部分,包括「反戰」也是戰爭中的其中一個部分。例如大秦帝國的國策是「耕戰」,種田也是戰爭的一部分。你號召人民不要當兵努力開墾土地耕種吧,糧食收成多了,國家給你發個獎,因為更有底氣發動對外戰爭了。

在民族、國家等大詞面前,年輕人只有回應「獻出心臟」

日本人很清楚,哪怕他們再反對戰爭,當國家悍然發動戰爭時,他們只能夠拿起槍上戰場。因為他們沒有退路,跑不出國外,躲不到山裡,只要你在乎家人,就只有一個選擇。而那些真正能夠貫徹反戰的人,要麼是根本輪不到上戰場的貴族資本家子弟,要麼就是官方派出來的無間道。

諫山創在作品中說:進擊的巨人在每個時代中都代表追求自由的意志。

但是他所描述的自由一直都很虛無,與其說是自由,不如說追求的是不受控制。拋棄一切世俗的束縛,能走多遠便走多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否則就將這個世界砸爛,這種「自由」態度就是作者對于恐懼的解藥。

諫山不懂「自由」,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自由。連載十年,他被束縛在臺前十年。如果他停止製造恐懼,自己也將陷入社會整體的恐懼中。沒有萬千讀者的供養,諫山也就只剩下逃跑一條路了。因為漫畫家算是名流,但依然無法階層躍遷。諫山說《巨人》距終結只有2%,將和第四季動畫一起結束,之後他將去搞溫泉民宿。

諫山終究不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雖然他的作品有那麼多的討論,最終他還是選擇歸隱。

其實每一位《巨人》的讀者都知道牆和巨人隱喻著什麼東西,但是大家都模模糊糊的說不出來。只能說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社會越是壓迫,我們越要尋找反抗的途徑,動漫便是一個低成本的選擇。

諫山創老師抓住了我們內心的恐懼,他一直暗示「這就是藥」,吸引著我們這些讀者好像磕藥一樣追逐更新。其實我們喜歡這部作品,不如說它是我們精神上反抗壓迫的解藥吧。

你有自信能猜到巨人的結局是怎樣嗎?兵長能活下來嗎?請您說說看。

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懼

弱小的孩子總是會幻想能夠擁有力量,像奧特曼般一瞬間扭轉乾坤的力量。

到了中學階段,諫山創不出意料地獲得了【中二病】。他想要脫穎而出獲得關注,但是他的學業和體質不佳,所以只能使得自己變得獨特這一條路。這個競爭策略後來也成他的創作心法: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作品,劇情永遠充滿懸念,絕不讓人猜到情節走向。

諫山的父親反對他做漫畫家。但是諫山創不甘於留在村子裡,對於一個鄉村青年,走進大城市過夢想中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於諫山來說,不做漫畫家又能夠做什麼呢?

諫山創自畫像

天天打零工,領著微薄的薪水,住在窄小的公寓,吃著便宜的便當,看著日劇看看動漫,醉生夢死每一天嗎?

是的。這就是他初到東京的生活,既貧乏又窘迫,最可怕的是這種日子看不到盡頭。

日本的80、90後成長於泡沫時代,從小到大沒經歷過貧乏,每一步看起來都很順,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能隱約察覺到社會上空籠罩著陰影。諫山創與普通日本青年一樣,心裡總害怕會有未知的鬼東西會突然出現毀掉生活。

你問這個陰影是什麼?他們恐懼著什麼?我們將在《巨人》中看到。

在《巨人》故事當中,帕拉迪島有三道巨大的圍牆保護著人類。島自然是指日本,而這三道圍牆隱喻著日本人諫山面對的三個圈。

最外面的瑪麗亞之牆隱喻學校,這道牆是最容易被突破的。諫山在採訪中說兒時缺乏勇氣,很多時候不敢踏出第一步,留下了諸多遺憾。在《巨人》中,訓練兵們通過學習,有勇氣的人進入調查兵團往牆外去,沒有勇氣的人就成為憲兵或駐屯兵進入另兩面牆裡。

其實牆就是一圈巨人,其中的諷刺意味再清楚不過。

中間一圈露絲之牆隱喻職場。在故事裡面,中產階級和大部分民眾生活在這裡面,沒錢沒權的人被踢到牆外。在故事開始時,人類已經退進露絲之牆內側,也可以理解為日本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被封閉。日本剛經歷過失去的20年,人民的生活壓力令人窒息,社會的板結化導致年輕人欲望低下,希望是最為奢侈的東西。

這便是諫山創本創

諫山創高中畢業後從鄉下到東京,一邊在專門學校學畫一邊打短工。他對那段生活諱莫如深,總是對自己說「不能回到那種生活」,這說明他對於職場的看法有多消極。

最裡面的席納之牆隱喻是社會體制。在故事中席納牆裡面被稱為「王都」,統治階層和憲兵在這裡生活。 日本是資本主義和王權並行的國家,和《巨人》中的帕拉迪王國相似,有世襲的家族,還有世襲的財閥。這裡是權力者和精英的樂園,此外的多數人像家畜一樣被圈養。

第一季主題曲歌詞中有一句是「虛偽的繁榮,家畜的安寧」,便是作者對于社會的評價。牆內牆外都是壓迫,要麼在牆內當社畜,要麼到無保護隨時有死亡風險的牆外追尋「自由」。

90年代時《地獄老師》在國內校園也紅極一時

諫山創構思《巨人》時想的最多便是如何給讀者帶來衝擊,他選擇用恐懼和讀者建立共識。他在採訪中說過,小時候看《地獄老師》時被「吃人的蒙娜麗莎」一幕嚇尿了。他覺得吃人的巨人能將恐懼帶給讀者,因為這是連自己都感到害怕的東西。

光有吃人的巨人還不行,編輯要求這部作品走暗黑路線,要有令人絕望的故事背景。諫山便模仿《劍風傳奇》中沉重的世界觀。諫山沉迷某galgame,更將遊戲中的數十年戰爭設定和學校舞臺照搬進《巨人》。在人物設置上,諫山參考了少年時最愛的漫畫《ARMS》,讓同伴變成敵人,讓敵人變成同伴。他將這些元素糅合後,共同構成了《巨人》的「末世暗黑戰爭活劇」的根基。

現在說《巨人》是一部小眾作品確實無法令人信服,但它初期策劃確實是瞄準小眾市場的作品。《巨人》的初版短篇曾經投稿到《JUMP》,但是毫無懸念地被退稿。首先是諫山的畫功當時實在差,其次是作品的理念偏離了主流的三要素。

後來這部《巨人》短篇在《少年週刊》上的比賽獲得了特別獎,此後被介紹當某漫畫家的助手。兩年後少年週刊編輯川窪慎太郎接手做個性化路線的《少年月刊》,他馬上聯繫諫山創,建議以巨人短篇為藍本創作一部長篇。川窪很明顯曾聽諫山創講過《巨人》的大綱,判斷出這將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大作。於是諫山創開始繪畫最初的兩話概念稿,並且一稿通過雜誌社的策劃會。

這是當年的策劃稿,諫山的畫功並不比草稿好多少

諫山創的繪畫水準眾所周知,他自己也知道很難提升,所以選擇在編劇上尋求突破。他會看很多電影,然後找專業的影評看,所以他知道一個故事怎樣能夠吸引人。而且諫山創的文字天賦遠比繪畫能力強,特別是臺詞是大師級的,再加上他在分鏡方面的一流手感,構成了獨特的風格。

這種情況和《一拳超人》原作者ONE老師是一樣一樣的,都是在某個方面優點極為突出,在日漫的製作體系下很容易找到補短板的人,他們都各自闖出了自己的路。

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獨門心法,諫山創作《巨人》的心法就是不斷地帶來衝擊。

在連載開始前,諫山創為了製造最強的衝擊,在方案已經通過編輯部的策劃會後仍然堅持修改,所以讀者才會在第一話就感受到被巨人所支配的恐懼。這是作品的第一波衝擊,讀者會在腦海中記住這個作品「好像有什麼不一樣」。

這便是最初的一期封面

諫山創在第四話就讓艾倫被巨人吃掉,這是作品帶來的第二波衝擊。讀者猜不到陷入死局後劇情還能怎樣翻轉,接著艾倫變成巨人和巨人戰鬥,給讀者帶來第三次衝擊。讀者這時便認定「這個作品太牛了」,從「黃金三連擊」開始,《巨人》走上逆襲之路。

然則《巨人》銷量不斷上升,它還是非主流價值觀的作品。它的世界觀過於灰暗,加上青年漫中都少見的血腥暴力,註定了它要接受大眾審美的非議。而且不得不再次吐槽諫山創的畫風,確實能夠勸退不少人。

直到2013年第一季動畫上線,被動漫工業美化後的《巨人》才一舉引爆世界。但是動畫版中更加簡單粗暴的敘事,加上隱喻變得不隱,使得《巨人》在中國被禁也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巨人》的評價不斷走高,但諫山創還是害怕腰斬,因為他的畫功差是公認的。《巨人》漫畫版的畫風和富慳的後期畫風難分高下,但富慳是對情節有信心加上為省下時間打麻將所以懶得畫好,而諫山創則是很努力依然畫得很醜。

諫山害怕回到以前那種窘迫的生活當中,於是不斷地打磨故事,讓主線變得更有魅力。同時他也不斷地完善前期沒講透的故事,在中後期通過回憶劇情來修補,這才讓人覺得他處處留了伏筆。其實小南寫過網文,很清楚伏筆都是後來的靈感居多。

兵長能活下來嗎?

動畫化的《巨人》在世界範圍引起轟動,給諫山創帶來很大的收益。按常理來說,他可以一輩子躺在眼前的成績上吃喝無憂,光是賣版權就能實現理想的生活。但諫山創沒有鬆懈,一刻不停地往著故事終點趕,仿似巴不得儘快畫完大結局般。

《巨人》的後續故事要麼是越來越有內涵的討論,要麼是兵團作戰,要麼是絕境逢生的戰鬥。即使是大段文戲也是信息量十足,鐵粉看著那麼幾頁漫畫都能寫出幾萬字論文。

衝擊力、衝擊感,是《巨人》保持新鮮感的心法。

牆居然是巨人變的!同伴中有巨人!巨人居然是人類變!一個接一個的謎題在解開,也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九大巨人,始祖的目的,海對面的敵人?眾多的人物一一登場,緩緩展開一個巨大的世界。世界一層一層延伸,每當你打破一層壁壘獲得希望,卻發現外面一層還是包裹著絕望。

《巨人》的橫空出世,以追求自由的吶喊撕開現實的薄膜,讓讀者直面內心最大的恐懼:戰爭。

眾所周知,軍國主義在日本社會中陰魂不散,左翼的思想沒有消失,只是換一個方式存在而已。日本人活在狹窄的小島上面,大家都知道資源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必須要往外走,必須要更大的空間。困在小島上不斷的內卷,國家只會淪為別人的傀儡,人民也只會淪為道具。

日本人已經沒有將東京看作世界中心的自信心,在當年的動漫作品中,全宇宙都講日文,所有外星人都在瞄準著東京。當年一張《廣場協議》,讓日本的虛假繁榮泡沫破滅,日本人失去20年。所以日本人恐懼呀,怕某國對日本再度制裁,或再次拿日本當槍使。

篡改記憶?這已經不是隱喻了啊

日本動漫人可能是最喜歡在作品中表達反戰的一群人,但事實上日本人內心是好戰的。隨便找幾部作品看,都是各種找理由開打,比如說《FATE》,東邊的西邊的活的死的半死不活的拉到一起開打。

《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是一部表面反戰的作品,我認為它是對動漫界多年以來的反戰思維的一種顛覆。看過人應該會懂我的意思,艾倫最初叫囂著驅逐巨人,但他變成了巨人,後來更發現他才是幕後的大BOSS。這怎麼理解呢?是屠龍勇士終變成巨龍?還是說強弱易位後,被侵略者終會變成侵略者?

電影《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得出江湖?

在軍國主義國家當中,每個人都是戰爭的組成部分,包括「反戰」也是戰爭中的其中一個部分。例如大秦帝國的國策是「耕戰」,種田也是戰爭的一部分。你號召人民不要當兵努力開墾土地耕種吧,糧食收成多了,國家給你發個獎,因為更有底氣發動對外戰爭了。

在民族、國家等大詞面前,年輕人只有回應「獻出心臟」

日本人很清楚,哪怕他們再反對戰爭,當國家悍然發動戰爭時,他們只能夠拿起槍上戰場。因為他們沒有退路,跑不出國外,躲不到山裡,只要你在乎家人,就只有一個選擇。而那些真正能夠貫徹反戰的人,要麼是根本輪不到上戰場的貴族資本家子弟,要麼就是官方派出來的無間道。

諫山創在作品中說:進擊的巨人在每個時代中都代表追求自由的意志。

但是他所描述的自由一直都很虛無,與其說是自由,不如說追求的是不受控制。拋棄一切世俗的束縛,能走多遠便走多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否則就將這個世界砸爛,這種「自由」態度就是作者對于恐懼的解藥。

諫山不懂「自由」,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自由。連載十年,他被束縛在臺前十年。如果他停止製造恐懼,自己也將陷入社會整體的恐懼中。沒有萬千讀者的供養,諫山也就只剩下逃跑一條路了。因為漫畫家算是名流,但依然無法階層躍遷。諫山說《巨人》距終結只有2%,將和第四季動畫一起結束,之後他將去搞溫泉民宿。

諫山終究不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雖然他的作品有那麼多的討論,最終他還是選擇歸隱。

其實每一位《巨人》的讀者都知道牆和巨人隱喻著什麼東西,但是大家都模模糊糊的說不出來。只能說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社會越是壓迫,我們越要尋找反抗的途徑,動漫便是一個低成本的選擇。

諫山創老師抓住了我們內心的恐懼,他一直暗示「這就是藥」,吸引著我們這些讀者好像磕藥一樣追逐更新。其實我們喜歡這部作品,不如說它是我們精神上反抗壓迫的解藥吧。

你有自信能猜到巨人的結局是怎樣嗎?兵長能活下來嗎?請您說說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