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不擰巴”的媽媽,才能塑造“不叛逆”的孩子

西爾斯

你不能不關注的親密育兒課程

1

4歲的小男孩兒跟在媽媽身後,

媽媽吃力的拎著一包東西,

和剛買的一根將近2米的長杆,

往停車場走。

媽媽手拖重物,

恨不得腳下生風,

立刻走到車邊卸重。

偏偏跟在身後的磨磨蹭蹭的小男孩兒,

吵鬧著要拎那根相當於他3倍身高的長杆。

媽媽先是拒絕,

回頭催促男孩兒快走。

小男孩唧唧歪歪,

繼續糾纏。

媽媽靈機一動,

索性妥協,

長杆的一頭兒交到了小肉拳頭裡,

另一頭兒拎在自己手中,

孩子破涕為笑,

媽媽也不必再擔心兒子沒有跟上或是走丟。

相處甚歡,

一路走到車邊。

2

出入境管理大廳,

閨蜜及她兒子同去續辦護照,

輪到閨蜜拍照,

她兒子主動接過媽媽手裡的包,

工作人員說,

“您的衣服沒領子——”

沒等她說完,

兒子迅速從牆上摘下備用西裝外套,

遞到媽媽手上。

她兒子14歲,

正值青春期,

卻遠沒有想像中那樣叛逆,

反而帶些成人準備期的成熟。

問她怎麼做到?

“從小,

家長就不和他擰巴著來,

他不壓抑,

還有什麼必要叛逆?!”

當晚她就讓我見識

什麼叫“不擰巴”

晚上一起去看“婦聯3”

(——是的, 《復仇者聯盟3》)

挑電影座位時,

本來還有許多排在一起的空座位,

兒子卻想單獨坐,

他要靜享觀影時刻。

閨蜜說,

可以啊,

正好我和順子阿姨坐在一起,

我們享受閨蜜時光!

入場前,

兒子想買一包平常堅決抵制的薯片,

媽媽爽快同意,

並說,

“誰還沒有小小放縱一下的時候,

下周咱好好減肥!”

3

“不擰巴”的親子溝通,

才是有效的溝通。

為什麼?

一方面,

在不擰巴的溝通中,

孩子內心的要求和成長

得到充分的尊重與發展;

他自然心情舒暢。

愉快的心情中,

彼此更容易達成協作與共識。

想想我們在商務工作環境下,

協作單位之間,

為什麼總要不時聚聚餐、吃吃飯~

另一方面,

孩子會對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心懷感激,

並轉化為信任。

日常溝通中積累的信任和默契,

到了關鍵時候,

便能發揮作用:

他手足無措了、沒法子了,

會向你求助、請教,

而不是去找一些你可能根本不知來路的朋友,

孩子便不會跑偏!

家長和孩子的努力方向一致,

就像進了一個陣地,

站進了一個戰壕,

就不僅僅是家人,

同時更像是戰友!

並肩戰鬥的信任、理解、默契,

是何等深厚!

父母不“為難”孩子,

孩子哪裡還會為難父母?

所以, 對於孩子,

畫好原則的底線,

剩下非原則的事,

商量著來,

我們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願,

尊重他們的選擇權,

甚至在他的需求發展的過程中,

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滿足。

4

有個故事,

一個女孩兒,

同學都穿了小薄衫,

她卻穿了很厚的羽絨服。

同學問她,

“你是覺得冷嗎?”

她無可奈何,

雙手一攤:

“有一種冷, 是媽媽覺得冷。 ”

許多媽媽因為愛,

往往將自己的意志進行強加。

孩子聽話,

依媽媽的思路行事,

可能取得了最好的結果。

但也可能出現所謂

“有一種冷, 是媽媽覺得冷!”的尷尬。

既然成敗各占50%,

何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我們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自認為”更好的,

所謂“自以為是”的建議。

但選擇權最終在孩子的手裡。

當孩子做了選擇和決定,

家長就要給予尊重與協助。

而不是,

大家一起吃飯,

點菜時,

孩子說, “我想吃焦溜丸子”。

媽媽卻說,

“你懂什麼,

焦溜丸子那麼硬,

一點也不好吃!

要個炸排骨!”

或者索性沒好氣兒的說,

“我看你就像焦溜丸子!”

而不是,

他13歲了,

和家長看電影,

想單獨坐一個座位。

你斥責,

哪有你這樣的,

誰家不是坐在一起?

——不歡而散是註定的結局吧!

其實, 這時,

你就不如以建議的語氣詢問:

“咱們全家能一起看電影,

這種相處的時間多珍貴啊?

咱們大家坐在一起吧?!”

他如果堅持,

好吧, 那就自己坐唄!

反正他又不會影響誰,

影響的不過是,

媽媽想和孩子多多相處的小心思和小情懷!

但返回頭想,

看到孩子長大了,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體會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呢?

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充盈了內心,

是不是可以抵消一點點的小失落呢?

或者,

我們可以理解為,

孩子提出主張、提出要求,

正是表明他們在一點點的、我們沒有看到的長大,

細細體會,

這,

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這裡是西爾斯親密育兒課

既有科學嚴謹的親密育兒課程

也有美媽分享的育兒經驗

圖片來源丨插畫師Benjamin Flouw

點擊即可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