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早就全面放開二胎了,還有人在派發“准生證”?

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悲摧的故事。 一對夫婦, 在我國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後, 懷上了二胎。 可是, 由於上小學的孩子以死相逼, 拼命反對, 不得已只好去流產。 過了一年多, 好不容易征得了孩子的同意, 準備再度“造人”, 卻發現由於年齡、身體等多方面的原因, 無論怎麼努力也沒法懷上, 無奈之下只好放棄。

我很想知道, 當這個孩子長大後, 當他從家庭的萬千寵愛中獨自走向粗糙的社會, 當他一個人肩負起瞻養雙親的責任, 當他遇到大事卻可能找不到更親密的人商量, 當一些特定親屬的稱謂不得不從他自己孩子的世界裡消失,

他會怎樣看待自己當年的這一舉動?

不由得想起了幾年前的一則新聞。 某網友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和老公寫的“保證書”, 為了生二胎, 她和老公向女兒保證“永遠第一喜歡我家大寶”, 女兒在下面簽字“可以”, 然後女兒、父母雙方簽名、寫上保證日期。

我們見過形形色色的保證書, 但這樣一份向孩子保證“永遠第一喜歡”的保證書, 格外令人五味雜陳。 有人認為這只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玩的一種遊戲, 不值得大驚小怪;甚至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 向孩子傳遞了權利約定、重信守約的價值理念……事實上, 這都是不著邊際的皮相之論。

放到更大的時間座標下來看, 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發現, 這樣一份“二胎保證書”,

以一種尖銳的方式, 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荒謬。 如果說, 權力伸向子宮, 為一個人的出生頒發牌照, 已經讓歷史如此沉重;一個生命的降臨還需要父母以外的另一個家庭成員出示准生證, 這樣的景象, 更讓人產生一種巨大的怪異感。

可以說, 這一份令人錯愕的“保證書”就是一份縱容與溺愛的保證書, 是一份孩子自私任性的挑戰書。 它像一座迎面撞擊的冰山, 無情地撕裂了生活的帷幕, 暴露出了一種令人疼痛的現實。 學會分享, 學會包容, 學會平等, 這種對一個人成長而言至關重要的品質, 在一些孩子那裡仍然是稀缺資源。 難以想像, 一個排斥新生命降臨的孩子, 一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如何真正融入社會,

如何獲得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這個粗糲的世界, 將來如何獨立面對與承受自己的命運?

實際上, 稍稍梳理一下便可發現, 類似這樣的報導並不少見。 在武漢, 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後, 終於如願懷上二胎, 但是13歲的女兒雯雯百般不願意, 相繼以“翹課”、“離家出走”、“跳樓”相威脅。 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後, 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打胎終止了妊娠。 山東煙臺的孫女士想再生個男孩, 被6歲的女兒小茹聽到, 原本性格開朗, 能歌善舞的她, 突然開始鬧情緒, 經常無緣無故發火, 甚至乾脆拒絕吃飯, 把自己鎖進臥室。 她說, “我哪裡不好?為什麼還要生個弟弟?”比較而言, 那位答應以簽訂“保證書”形式結束戰爭的小女孩,

已經算得上是“深明大義”了。

這還真不是一種純粹的調侃。 報導稱, 那位元寫保證書的家長一再誇讚自己的大女兒如何如何懂事, 已經不需要她和老公操心——一定讓父母“永遠第一喜歡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眼裡卻是十分“懂事”的孩子, 也許,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網上讀到這樣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 大意是, 生了二胎後, 有5句話千萬不要跟大寶說:1, 你是哥哥姐姐, 怎麼就不讓著點弟弟妹妹呢?2, 你讓給弟弟妹妹玩一會兒啊, 要學會分享, 不能這麼自私哦!3,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 怎麼越長越小了, 像比弟弟還小一樣?4, 你怎麼能不喜歡弟弟妹妹呢?5, 你看弟弟妹妹都能幫媽媽做事了, 你怎麼還這麼不懂事呢?

我有點莫名驚詫:這樣的話有什麼問題嗎?對為人父母來說,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關於謙讓、尊重、分享的教育, 怎麼就成了一種可能傷害孩子的“高危”語言?比如關於分享, 作者給出的標準答案是;“寶寶, 這是你的東西, 你有權利決定給誰玩, 我們尊重你的決定, ”我猜想這作者一定看多了西方教育關於權利的理論, 但對著這麼小的孩子生硬機械地去套這樣的大道理, 合適嗎?什麼叫東施效顰, 這就是。

西方教育強調平等、尊重, 但也強調原則、懲罰。 而我們往往無限放大了前者, 卻忽略了後者。 過度以孩子為中心, 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病症。 在家庭教育問題上, 批評為人父母者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從當年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滑向了“天下無不是的孩子”。 這是一種淩空虛蹈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試圖把父母、老師逼成“聖人”。 只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聖人。

我一直認為,當今社會彌漫的教育焦慮,與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現狀有莫大關係。當一個家庭將所有的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平常心就成了一種奢侈品,就會在不知不覺滑向另一個極端。在眾多親情撕裂事件中,如果說父母做錯了什麼,往往不是其他,而是對孩子過度關注與寵愛,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從理論上說,全面放開二胎,可以使這種教育焦慮得到極大地緩解與稀釋。但是,我們看到,這種過度“保護”孩子的思維具有極大的慣性,很多人已經進入了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比如,一些人放棄二胎,主要就是為了“照顧”孩子的感受,卻沒有想到,放任乃至放大這種感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意味著什麼?

救救孩子!現在我們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年魯迅先生的呼喊,將孩子從偏離了方向的成長軌道上拉回來,將自私、冷漠、蠻橫等從他們的體內抽走,為他們注入愛與悲憫的成長營養劑。

社會需要包容性發展,一個人的心靈發育也需要包容性發育,需要讓他們懂得,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同樣大小,同樣重量的“宇宙”;更需要讓他們懂得,愛這種貨幣,只有在流通與分享中才能增值,也唯有愛才能將孤島連成大陸,誰試圖獨佔,誰就將成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孤島。

這是一種淩空虛蹈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試圖把父母、老師逼成“聖人”。 只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聖人。

我一直認為,當今社會彌漫的教育焦慮,與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現狀有莫大關係。當一個家庭將所有的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平常心就成了一種奢侈品,就會在不知不覺滑向另一個極端。在眾多親情撕裂事件中,如果說父母做錯了什麼,往往不是其他,而是對孩子過度關注與寵愛,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從理論上說,全面放開二胎,可以使這種教育焦慮得到極大地緩解與稀釋。但是,我們看到,這種過度“保護”孩子的思維具有極大的慣性,很多人已經進入了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比如,一些人放棄二胎,主要就是為了“照顧”孩子的感受,卻沒有想到,放任乃至放大這種感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意味著什麼?

救救孩子!現在我們有必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年魯迅先生的呼喊,將孩子從偏離了方向的成長軌道上拉回來,將自私、冷漠、蠻橫等從他們的體內抽走,為他們注入愛與悲憫的成長營養劑。

社會需要包容性發展,一個人的心靈發育也需要包容性發育,需要讓他們懂得,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同樣大小,同樣重量的“宇宙”;更需要讓他們懂得,愛這種貨幣,只有在流通與分享中才能增值,也唯有愛才能將孤島連成大陸,誰試圖獨佔,誰就將成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孤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