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善用這三個心理學效應,孩子未來更優秀

知名女歌手陳美齡, 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

究竟有什麼樣的秘笈, 培養出三個優秀的兒子, 個個都進斯坦福大學?

陳美齡莞爾一笑, 坦言:為了做好母親, 她學了很多有關教育的問題, 用學到的知識去教孩子、帶孩子。

事實上, 陳美齡自己也是斯坦福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34歲的時候, 她還挺著大肚子, 牽著兩歲多的大兒子, 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這個世界上, 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育兒亦是如此。

每一位優秀孩子的背後, 其實都站著奮力托舉的父母。

然而生活中, 很多父母習慣把目光投向「別人家的孩子」, 卻常常忘了收回目光看看自己:你, 是那位「別人家的父母」嗎?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養孩子也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

今年, 薩姐給大家介紹三個家庭教育中最常用到的心理效應, 希望能夠幫助父母, 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01 

羅森塔爾效應:

父母的認可, 孩子充滿自信

陳美齡說:孩子的自我肯定力非常重要。

那麼, 如何讓孩子在心理定勢上學會自我肯定, 從而積極上進呢?

上世紀六十年代,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曾針對這個問題, 做過一個轟動世界的實驗, 由此揭示出孩子優秀的內核秘密。

1968年的一天, 羅森塔爾和助理隨機選取了一所小學, 隨意從一至六年級中選擇了3個班, 又以抓鬮的方式在每個班中選定了一批學生, 然後將名單提交至校方, 並撒了一個善意的「權威謊言」。

他們以贊許的口吻告訴校長及相關老師:名單上的孩子, 最有「發展前途」!

然後叮囑校方務必要保密, 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 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再次來到學校, 他們驚訝地發現:名單上的這批孩子, 他們各科成績都有了較大進步。

並且, 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變得有信心, 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 也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證明:當孩子接收到來自老師的積極暗示後, 他們能用更加積極的方式回饋給老師, 從而達到良性互動和迴圈。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來自權威的「激勵」和「贊許」, 對孩子影響深遠。

有人說, 父母的態度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

深以為然。

從小被父母認可的孩子, 他們才會信心滿滿, 往更優秀的方向努力發展。

想起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裡的感人一幕, 喜劇演員楊迪面對父母表達感激之情, 突然淚流滿面, 雙膝跪地。

楊迪說, 他從內心深處感激父母從小到大, 始終用鼓勵式的教育伴他成長。

正因此, 他不曾為外貌自卑, 也沒有因家境普通而不自信。

相反, 無論在螢屏上還是舞臺上, 你總能被楊迪藏在骨子裡的幽默感而動容, 那是一種不被刻意錘煉出來的自信、坦然、自然和堅定。

而這一切, 都源自父母不留痕跡的「愛的肯定」。

父母的肯定, 是孩子一生驕傲的資本。

一個從小被父母肯定的孩子, 他的內心才富足, 才擁有足夠的自信去迎面風雨成長路。

02

定位速效實驗:

及時的回饋, 孩子更有學習動力

前兩天, 刷到一個育兒類視訊, 一個初三孩子的身上, 反映出無數孩子的共性問題:不是孩子不想優秀, 而是孩子沒有目標。

俊堯是初三生,八個月後即將面臨中考。

雖然他聲稱要考一中,但學習不上進,父母勸又不聽,為此請來了育兒師。

育兒師詢問俊堯去年一中的錄取分數線,孩子一臉茫然,育兒師表示詫異:這就好像,孩子知道要把球踢進球門,但是門在那兒,他卻不知道。

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像俊堯一樣:他們看起來有目標,卻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沒有學習動力。

在育兒師的引導下,俊堯寫下自己已有分數水準,一比對目標錄取分數線,才發現差距:足足差了一百多分!

看到結果的那一瞬間,孩子顯然懵了,也有些洩氣。

很快,育兒師引領著他,手把手開始制定計劃表。

從目標、要求、方法等多方面,將需要提升的目標分數,落實到每一周乃至每一天的學習任務上,幫助孩子夯實通往理想的道路。

面對著掛在牆上被填寫得滿滿當當的計畫表時,俊堯的態度有了大拐彎,他終于認識到:其實每一天,他有很多事要做;其實,早已時不待人。

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孩子終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父母在學習上,也給他幫了很大的忙。

有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回饋,才有奮發的動力。

心理學上,將其稱為「定位速效」效應。

為了證明目標、回饋與效率之間的影響,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還做過相關實驗。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被試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前往10公里外的村莊。

第一組學生不知道路途有多遠,只跟著嚮導走。

還沒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到一半,學生們連連抱怨,負面情緒蔓延;

最後,整個組員情緒低落,隊伍散亂,潰不成軍。

第二組學生出發之際獲知目的地,即遠在10公里外的小村莊。

但由于整個路途沒有設立路牌,孩子只知道往前走,卻不知道走了多遠,還剩多遠,于是走著走著,也便失去了動力。

在不到一半路程的時候,學生叫苦不迭,隊伍速度也越來越慢。

輪到第三組學生出發,這一次,孩子們不僅知道距離,還能時不時在路途上看到路牌。

上面標明了里程,已走多遠,還剩多遠,信息清清楚楚。結果,這組學生全程精神飽滿,到達目的地。

「定位速效實驗」證明:讓孩子及時接收到結果回饋,能夠有效強化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回饋越及時,效果越好。

很多時候,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父母常常急于責備,一遍又一遍提醒孩子要達成遠大目標。

殊不知,目標太大,過程太長,孩子反而失去動力。

那麼,與其給孩子指出問題,不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分析問題,找到原因,尋求辦法,拆分目標,制定計劃,一步一步去落實。

只有當目標能夠讓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孩子才有信心和毅力,向著既定方向,努力前行。

03

紫格尼克效應:

靈活的心理張力,學習效果更好

對于父母來說,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是一件最煞費苦心的事。

我的一個閨蜜從懷孕開始就定下目標:要培養一個具有音樂天賦的寶寶。

于是,她的整個孕期,家裡餘音繞梁,各種風格的音樂迴圈播放。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出生後的確對音樂敏感,小小年紀就開始練鋼琴,彈曲子。

但很快,沒到一年,孩子練琴的興趣驟減,時不時找藉口偷懶,只要父母不盯,她就不想碰琴,最後發展成為哭著鬧著不肯再練習。

練琴也好,學習也罷,這一幕在生活中太過常見。

無數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家長在學習上有多主動,孩子在學習上就有多被動。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

不妨適度利用「紫格尼克效應」,這源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曾經給被測試的128名孩子佈置了一系列作業,包括讀小說、製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等。

當孩子作業進行到一半時,實驗突然喊停,不允許孩子再做。

幾個小時候,紫格尼克要求被測試孩子回憶所做作業的細節,結果發現:

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而對已經完成的內容則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沒有印象。

也就說:人的心理總是有一種要把一件事做完的傾向機制,每一個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會促使產生一個張力系統,使人努力採取行動想要達到目標。

實驗證明,當「心理張力」處在「適度緊張」狀態時,則是學習最好的積極狀態。

由此,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妨合理利用「紫格尼克效應」,培養孩子靈活的「心理張力」。

在孩子興趣殆盡時放緩節奏,在孩子興趣回歸後開始練習,而在孩子興致最濃時選擇結束。

如此,便能激發孩子的學習驅動力,由父母逼著學,轉變成孩子主動學。

04

哈佛女孩詹青雲,曾經有一句話特別令人深思: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取經的那條路。」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橫空出世就優秀的孩子,也沒有天生就能成功的父母。

做為孩子人生路上最初的指引者,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托舉孩子,讓孩子看到更遠的風景,認定更大的目標,做更好的自己。

而是孩子沒有目標。

俊堯是初三生,八個月後即將面臨中考。

雖然他聲稱要考一中,但學習不上進,父母勸又不聽,為此請來了育兒師。

育兒師詢問俊堯去年一中的錄取分數線,孩子一臉茫然,育兒師表示詫異:這就好像,孩子知道要把球踢進球門,但是門在那兒,他卻不知道。

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像俊堯一樣:他們看起來有目標,卻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沒有學習動力。

在育兒師的引導下,俊堯寫下自己已有分數水準,一比對目標錄取分數線,才發現差距:足足差了一百多分!

看到結果的那一瞬間,孩子顯然懵了,也有些洩氣。

很快,育兒師引領著他,手把手開始制定計劃表。

從目標、要求、方法等多方面,將需要提升的目標分數,落實到每一周乃至每一天的學習任務上,幫助孩子夯實通往理想的道路。

面對著掛在牆上被填寫得滿滿當當的計畫表時,俊堯的態度有了大拐彎,他終于認識到:其實每一天,他有很多事要做;其實,早已時不待人。

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孩子終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父母在學習上,也給他幫了很大的忙。

有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回饋,才有奮發的動力。

心理學上,將其稱為「定位速效」效應。

為了證明目標、回饋與效率之間的影響,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還做過相關實驗。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被試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前往10公里外的村莊。

第一組學生不知道路途有多遠,只跟著嚮導走。

還沒走二三公里,就有學生叫苦;走到一半,學生們連連抱怨,負面情緒蔓延;

最後,整個組員情緒低落,隊伍散亂,潰不成軍。

第二組學生出發之際獲知目的地,即遠在10公里外的小村莊。

但由于整個路途沒有設立路牌,孩子只知道往前走,卻不知道走了多遠,還剩多遠,于是走著走著,也便失去了動力。

在不到一半路程的時候,學生叫苦不迭,隊伍速度也越來越慢。

輪到第三組學生出發,這一次,孩子們不僅知道距離,還能時不時在路途上看到路牌。

上面標明了里程,已走多遠,還剩多遠,信息清清楚楚。結果,這組學生全程精神飽滿,到達目的地。

「定位速效實驗」證明:讓孩子及時接收到結果回饋,能夠有效強化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回饋越及時,效果越好。

很多時候,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父母常常急于責備,一遍又一遍提醒孩子要達成遠大目標。

殊不知,目標太大,過程太長,孩子反而失去動力。

那麼,與其給孩子指出問題,不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分析問題,找到原因,尋求辦法,拆分目標,制定計劃,一步一步去落實。

只有當目標能夠讓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孩子才有信心和毅力,向著既定方向,努力前行。

03

紫格尼克效應:

靈活的心理張力,學習效果更好

對于父母來說,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是一件最煞費苦心的事。

我的一個閨蜜從懷孕開始就定下目標:要培養一個具有音樂天賦的寶寶。

于是,她的整個孕期,家裡餘音繞梁,各種風格的音樂迴圈播放。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出生後的確對音樂敏感,小小年紀就開始練鋼琴,彈曲子。

但很快,沒到一年,孩子練琴的興趣驟減,時不時找藉口偷懶,只要父母不盯,她就不想碰琴,最後發展成為哭著鬧著不肯再練習。

練琴也好,學習也罷,這一幕在生活中太過常見。

無數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家長在學習上有多主動,孩子在學習上就有多被動。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

不妨適度利用「紫格尼克效應」,這源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曾經給被測試的128名孩子佈置了一系列作業,包括讀小說、製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等。

當孩子作業進行到一半時,實驗突然喊停,不允許孩子再做。

幾個小時候,紫格尼克要求被測試孩子回憶所做作業的細節,結果發現:

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而對已經完成的內容則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沒有印象。

也就說:人的心理總是有一種要把一件事做完的傾向機制,每一個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會促使產生一個張力系統,使人努力採取行動想要達到目標。

實驗證明,當「心理張力」處在「適度緊張」狀態時,則是學習最好的積極狀態。

由此,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妨合理利用「紫格尼克效應」,培養孩子靈活的「心理張力」。

在孩子興趣殆盡時放緩節奏,在孩子興趣回歸後開始練習,而在孩子興致最濃時選擇結束。

如此,便能激發孩子的學習驅動力,由父母逼著學,轉變成孩子主動學。

04

哈佛女孩詹青雲,曾經有一句話特別令人深思: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取經的那條路。」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橫空出世就優秀的孩子,也沒有天生就能成功的父母。

做為孩子人生路上最初的指引者,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托舉孩子,讓孩子看到更遠的風景,認定更大的目標,做更好的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