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近60人喪生,千餘人受傷,巴以衝突誰之過?

以色列“獨立日”為何

緊挨巴勒斯坦“浩劫日”?

巴以之間為何冤冤相報?

昨天(5月14日), 美國從特拉維夫遷建至耶路撒冷的駐以色列大使館新館舉行了“喜氣洋洋”的開館儀式。

5月14日是以色列的“獨立日”, 而第二天的5月15日則是巴勒斯坦的“浩劫日”。

美國操辦的儀式頗為盛大。 出席開幕式的美國代表團由副國務卿約翰·沙利文率領, 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也在其中。

與開幕式一片祥和快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就在同一時間, 巴以交界的以軍與數萬名試圖沖過邊界的巴勒斯坦抗議者發生了嚴重的流血衝突。

據以色列《國土報》消息, 事件導致至少58人喪生, 1113人受傷。 不過, 也有外媒稱, 受傷人數超過了2700人。

根據BBC等西方媒體的報導, 多數抗議人群在離邊境還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就遭到了以軍的實彈射擊。 對此, 以軍稱, 由於部分示威者持有彈弓等物品, 並且試圖向以軍士兵投擲石塊, 因此他們動用坦克和實彈射擊是正當的“自衛”行為。

歷史恩怨

為什麼一個使館遷建儀式能讓巴勒斯坦人如此憤怒, 讓以軍如臨大敵?

這牽扯到了巴以雙方一直以來糾葛不斷的歷史恩怨。

早在一戰期間, 出於戰略的考慮, 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複國主義的《貝爾福宣言》。

此後, 歐洲和世界各地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 造成了當地嚴重的社會矛盾。

1946年,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聯合國建立之後推行的“非殖民化”政策, 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 將“獨立”交付給當地人自行決定。

1947年11月, 聯合國通過了《巴以分治決議》, 主張在巴勒斯坦境內分別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 三大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也一分為二。

兩個日子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正式成立。 第二天, 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由於美國強大的猶太金融集團影響力, 美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對以色列進行了強力援助, 不論是從武器彈藥還是操縱聯合國發佈強制停火決議, 只要有用的地方均無一遺漏, 甚至不惜對自己親密盟友英國施加壓力, 迫使其撤走在約旦軍隊內服務的英籍軍官。

在這樣的背景下,

以色列新生的國防軍取得了令世人驚詫的勝利。 不僅打敗了阿拉伯聯軍, 還順勢佔領了大片原本在《分治決議》中劃歸阿拉伯國的土地, 其中就包括整個耶路撒冷。

然而, 或許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以色列政府趁機宣佈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國“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並且拒絕在戰爭中逃離家園的阿拉伯人重返故鄉。

儘管以色列對於留下的阿拉伯人並不歧視, 同樣給予他們完全的公民權, 但是仇恨的種子卻就此埋下了。

這就是以色列的國慶日會緊挨著巴勒斯坦“浩劫日”的緣由。

冤冤相報

隨後的幾十年裡,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又進行了數次戰爭。 每一次戰爭以色列都憑著前面提到過的原因最終獲勝,

但是卻並非沒有代價。

阿拉法特為首的巴解組織雖然屢戰屢敗, 卻持之以恆地反抗佔領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 而其他更加激進的派別也以形形色色的恐怖襲擊為手段向以色列發動攻擊。

如今的以色列號稱“安保防範”最為嚴密的國家, 而這正是這種永無寧日生活的“副產品”。

巴以地區也曾經出現過和平的曙光。

1993年, 時任以色列總理左翼領袖拉賓接受了“土地換和平”的主張, 與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簽訂了《奧斯陸協定》, 試圖通過逐步歸還巴勒斯坦被占領土, 允許巴解組織在上述地區成立“民族自治機構”, 最終實現建國。

拉賓(左)與阿拉法特(右)握手, 這曾被視為巴以和平的開端。

這個方案原本可以成為巴以真正實現和解的有效途徑,

奈何巴以雙方內部都存在著強大的反對勢力。

在拉賓被以色列右翼極端分子刺殺之後, 以色列政局數次變化使得“土地換和平”政策實施不斷出現反復。

每次反復都刺激了巴勒斯坦激進勢力向以色列發起攻擊, 而以色列則堅持採取強硬的武力回擊政策, 使得雙方繼續冤冤相報無休止。

毫無顧忌

2017年12月6日, 特朗普正式在白宮外交廳宣佈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儘管存在向阿拉伯國家傷口撒鹽的意味, 但無論從個人家庭角度, 還是從能源戰略和地緣戰略角度, 特朗普將美國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舉動都是有利可圖的。

今天的中東局勢不同於冷戰時期, 雖然美蘇爭霸各尋代理人的情形不存在了, 但是美國為了自己的地緣戰略利益,仍然把以色列當作埋在中東的“釘子”的這一政策絲毫沒有改變。

美國的政策招致了伊斯蘭世界極端主義者的仇恨,以至於他們發動了包括“911”事件在內的一系列針對西方國家的恐怖襲擊。

美國對此毫不反省,反而認為這是中東地區缺乏“民主”所致。

近二十年時間裡,美國或明或暗地在中東地區不斷打碎舊有的格局,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施加於此,而他們卻只收穫了更多的仇恨,並且讓自己損耗大量國力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而今天的阿拉伯國家處境也相當艱難。被戰爭撕碎的國家仍有無辜者不斷流淌鮮血,尚且能夠保持穩定的阿拉伯國家一面要面對國內暗潮湧動,一面也要面對趁勢而起的伊朗的逐步擴張。

實力大為受損的美國如果仍然像過去那樣直接干涉中東事務,無疑是危險之舉,故此,美國借用阿拉伯國家的這種“弱勢”,一邊向其傾斜大量的軍火牟利,一邊施壓使其緩和對以關係,鼓勵他們將重點轉向自己的對頭伊朗。

雖然今天美國的舉動對於阿拉伯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羞辱,但是奈何形勢比人強,自顧不暇的阿拉伯國家根本無力支持自己的巴勒斯坦兄弟,除了幾句空言根本拿不出其他實質性的支持,更是不敢就此跟美國鬧翻拿起“石油武器”還擊。

這是特朗普能夠如此毫無顧忌的理由所在。

工具而已

當然,不論美國在石油問題上處於何種狀態,今天操控油價仍然對美國有著巨大利益,油價上漲可以大賣“葉岩油”賺錢,如果油價下跌,也是打擊自己某些戰略對手的良好政策工具。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作為美國推行這種新版本中東戰略的“馬前卒”,雖然趁機謀得了更多好處,可也出力不小:頻繁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勢力,公佈摩薩德獲取伊朗的“核檔”讓特朗普有了足夠藉口退出“伊核協議”……

美國必然要給予以色列一個合理的“報酬”。

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合法首都,並將美國大使館將遷往此地,這也預示著原本巴以和解的方案可能就此成為泡影。

對於特朗普來說,遷館這一舉動無疑會讓自己在美國的猶太金融財團那裡大受歡迎,未來在政治上也會有所裨益。

至於萬里之外究竟有多少阿拉伯人因此流血犧牲,特朗普不太在乎……

撰稿 / 千里岩

責編 / 張晶

圖片 / 網路

製作 / 高銘

但是美國為了自己的地緣戰略利益,仍然把以色列當作埋在中東的“釘子”的這一政策絲毫沒有改變。

美國的政策招致了伊斯蘭世界極端主義者的仇恨,以至於他們發動了包括“911”事件在內的一系列針對西方國家的恐怖襲擊。

美國對此毫不反省,反而認為這是中東地區缺乏“民主”所致。

近二十年時間裡,美國或明或暗地在中東地區不斷打碎舊有的格局,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施加於此,而他們卻只收穫了更多的仇恨,並且讓自己損耗大量國力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而今天的阿拉伯國家處境也相當艱難。被戰爭撕碎的國家仍有無辜者不斷流淌鮮血,尚且能夠保持穩定的阿拉伯國家一面要面對國內暗潮湧動,一面也要面對趁勢而起的伊朗的逐步擴張。

實力大為受損的美國如果仍然像過去那樣直接干涉中東事務,無疑是危險之舉,故此,美國借用阿拉伯國家的這種“弱勢”,一邊向其傾斜大量的軍火牟利,一邊施壓使其緩和對以關係,鼓勵他們將重點轉向自己的對頭伊朗。

雖然今天美國的舉動對於阿拉伯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羞辱,但是奈何形勢比人強,自顧不暇的阿拉伯國家根本無力支持自己的巴勒斯坦兄弟,除了幾句空言根本拿不出其他實質性的支持,更是不敢就此跟美國鬧翻拿起“石油武器”還擊。

這是特朗普能夠如此毫無顧忌的理由所在。

工具而已

當然,不論美國在石油問題上處於何種狀態,今天操控油價仍然對美國有著巨大利益,油價上漲可以大賣“葉岩油”賺錢,如果油價下跌,也是打擊自己某些戰略對手的良好政策工具。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作為美國推行這種新版本中東戰略的“馬前卒”,雖然趁機謀得了更多好處,可也出力不小:頻繁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勢力,公佈摩薩德獲取伊朗的“核檔”讓特朗普有了足夠藉口退出“伊核協議”……

美國必然要給予以色列一個合理的“報酬”。

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合法首都,並將美國大使館將遷往此地,這也預示著原本巴以和解的方案可能就此成為泡影。

對於特朗普來說,遷館這一舉動無疑會讓自己在美國的猶太金融財團那裡大受歡迎,未來在政治上也會有所裨益。

至於萬里之外究竟有多少阿拉伯人因此流血犧牲,特朗普不太在乎……

撰稿 / 千里岩

責編 / 張晶

圖片 / 網路

製作 / 高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