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徐遠:技術進步會逆轉城市聚集嗎?

本期主筆

長生劍——徐遠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技術進步會逆轉城市聚集嗎?

技術進步增加了人們見面的需求, 城市聚集會持續、加劇, 而不是逆轉。

我們看到, 在人口聚集度已經很高的國家比如日本、美國, 人口依然在向大城市聚集, 東京、紐約依然在吸附人口。 從這個觀察中, 我們隱約看到人口的聚集是沒有止境的。 不過, 我們也要反過來問:過去人口是往城市聚集的, 未來一定會這樣嗎?交通、通訊技術的快速進步, 會逆轉這一趨勢嗎?

這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是資訊技術的進步,

使得很多時候人們不需要面對面就可以完成交流。 電話會議, 視訊會議慢慢成為很多企業的常備設施, 很多人甚至可以遠端上班, 還需要擁擠在密密麻麻的城市裡嗎?虛擬實境常常可以以假亂真, 真需要面對面交流的話, 借助現代交通工具和發達的道路系統, 人們可以很快見面。 未來從杭州到北京的時間可能就是半個小時, 那麼未來城市聚集的趨勢會不會逆轉呢?

現實中的兩個額外的考慮, 使得人們希望城市聚集的趨勢被扭轉。 一個是房價。 現在大城市房價這麼高, 很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負, 希望能夠逃離大城市, 卸下沉重的住房負擔。 逃離北上廣的聲音, 在每次房價上漲的浪潮中都會響起來。 第二個是城市的擁堵、污染、噪音等不太舒適的因素,

使人們開始懷念“花園城市”的小鎮生活, 甚至“田園牧歌”的鄉村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 有多種不同的觀點。 有的人覺得會逆轉, 有的人覺得不會, 還有的人覺得中短期和長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在中短期, 大概十年二十年, 城市肯定會聚集的, 因為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 但是長期看有可能城市會分散, 因為城市聚集到一定程度, 效率會越來越低, 成本會越來越高, 對管理水準的要求也太高。 同時, 技術的發展使小城市發展不受局限, 機會和大城市是均等的, 虛擬實境技術可以很好解決教育、通訊問題, 而且人類攻克了重大的疾病, 因為醫療資源的聚集也變得不重要, 城市作為效率和專業化分工的產物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未來會有分散。

各種觀點都有, 我們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呢?我們不妨從一個提問開始:技術進步不是第一次發生, 過去也發生過, 那麼過去的交通和資訊技術的進步, 是加劇了還是扭轉了城市聚集的趨勢?

這個問題問出來, 答案是顯然的。 人類過去的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 比如馬車、火車、汽車、電報、電話, 都是加劇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 倘若新的技術不僅不加劇聚集, 還逆轉聚集, 我們就一定要追問, 新技術和老技術到底哪裡不一樣?

先來看交通運輸類技術。 一眼看去, 所有的交通技術都是為了“旅行更快”, 所有的運輸技術都是為了“運輸更多”, 新近的技術進步也毫不例外,

都是在這個方向上繼續前進。 看起來, 我們沒有顯然的、確定性的理由認為交通、運輸技術的進一步進步會導致趨勢的逆轉。

再來看通訊技術。 很多人認為通訊技術的新近發展, 比如視訊會議、虛擬實境等等, 使得面對面的交流成為不必要, 因此人們可以在物理空間上散開, 不需要聚在一起了。 真的是這樣嗎?

不妨看看已有的證據。 電話的出現, 特別是行動電話的出現, 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溝通, 那麼行動電話是減少了人們的見面, 還是增加了人們的見面呢?

稍微想一想就知道, 是增加了, 而且增加了很多。 沒有行動電話的時候, 資訊溝通不便, 很多時候人們也就不見面了。 電話出現了, 彼此情況溝通多了, 發現很多事情在電話裡說不清楚,

反而產生了很多見面的需求, 於是見面反而多了。 所以, 通訊技術的進步不僅可以替代見面, 還可以引發、創造了更多的見面的需求。 我們不妨把前者叫做“替代效應”, 後者叫做“引發效應”。 目前看, 引發效應遠遠大於替代效用, 行動電話的出現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人們的見面需求。

另外一個經常討論的案例, 是線上教育能夠取代線下教育嗎?現在網上有很多公開課, 有的還是免費的, 那麼未來“學校”還存在嗎?會不會被替代?

我自己是個老師, 教書為生, 我的體會是很難。 為什麼呢?因為學校上課, 並不是傳達標準化的資訊, 更多是對於資訊的解讀。 如果只是資訊的傳達, 那麼學生看書就行了, 上網就行了,根本不必要上課。課堂教學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念教科書,而是解讀教科書。而且,很多時候,教科書也不一定很準確,需要批判性理解,這一點對於大學和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知識總是在不斷積累、反覆運算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討論,是學會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資訊。這一點,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而且,學校的價值,也遠遠不止上課這麼簡單。用一句時髦的說法,學校是個平臺,價值遠遠超過授課。學生們一起活動,彼此交流,接觸各種新鮮事物,也是學校重要的價值。就大學學習而言,很多時候並不是老師教學生,而是師生互動,甚至是學生教老師,教學相長。

我曾經說過一句開玩笑的話,我說在北京大學這樣的地方,根本不用看老師的水準怎麼樣,學生們是一群聰明的猴子,彼此比賽就能不斷進步。進個好大學,就是找一群聰明的夥伴,彼此激發,共同進步。

學校這個例子,也說明我們對於“交流”這個詞,要有廣義的理解。大家碰在一起,交流的東西可以很多。打個電話,或者開個視訊會議,很難替代這複雜的交流。而且交流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交流需求,這就是剛才說的“引發效應”。人類終究是個社會性的動物,更多的交流合作,是這個物種的本質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概括剛才的兩個例子,也可以說是人們的交流是分不同層次的。標準化的資訊是可以線上上都完成的,但是微妙資訊的交流是很難的,見面也是不夠的,要反復、多次見面。舉個例子,人們之間的信任,是個奇妙的事情,往往要反復見面,多次交流,瞭解彼此的習性、品格,才能慢慢建立。你看生意人談生意,不是見面就可以的,要多次溝通,瞭解對方的脾性,才能知道能不能和對方做生意,能做什麼樣的生意,多大的生意。

剛才是從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們發現,人類的交流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沒有“完全被滿足”的時候。有了這個基本判斷,我們就已經大致明白技術的進步,其實不會滿足人們的所有需求,也不會導致城市聚集的逆轉。那麼,如何供給這麼多的需求呢?

這就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人類的技術不管多進步,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人們能做的,是盡可能高效使用這24小時。隨著收入的提高,時間成本就更貴,這24小時就更貴,人們就更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交通上,更加願意聚集在一起,這就是城市。所以,聚集還會繼續。

目前看到的趨勢是,現代各種技術的進步,為建設高密度、宜居的城市提供了可能。你看紐約最好、最貴的住宅,集聚在中央公園附近,既欣賞了城市好風景,又享受了核心區的繁華便利。未來的城市中心,會出現更多這樣的高端住宅。

注:本文已發表于徐遠觀察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END

何帆工作室

微信號:hefancass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何帆工作室成員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版權,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隨時告知!)

上網就行了,根本不必要上課。課堂教學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念教科書,而是解讀教科書。而且,很多時候,教科書也不一定很準確,需要批判性理解,這一點對於大學和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知識總是在不斷積累、反覆運算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討論,是學會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資訊。這一點,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而且,學校的價值,也遠遠不止上課這麼簡單。用一句時髦的說法,學校是個平臺,價值遠遠超過授課。學生們一起活動,彼此交流,接觸各種新鮮事物,也是學校重要的價值。就大學學習而言,很多時候並不是老師教學生,而是師生互動,甚至是學生教老師,教學相長。

我曾經說過一句開玩笑的話,我說在北京大學這樣的地方,根本不用看老師的水準怎麼樣,學生們是一群聰明的猴子,彼此比賽就能不斷進步。進個好大學,就是找一群聰明的夥伴,彼此激發,共同進步。

學校這個例子,也說明我們對於“交流”這個詞,要有廣義的理解。大家碰在一起,交流的東西可以很多。打個電話,或者開個視訊會議,很難替代這複雜的交流。而且交流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交流需求,這就是剛才說的“引發效應”。人類終究是個社會性的動物,更多的交流合作,是這個物種的本質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概括剛才的兩個例子,也可以說是人們的交流是分不同層次的。標準化的資訊是可以線上上都完成的,但是微妙資訊的交流是很難的,見面也是不夠的,要反復、多次見面。舉個例子,人們之間的信任,是個奇妙的事情,往往要反復見面,多次交流,瞭解彼此的習性、品格,才能慢慢建立。你看生意人談生意,不是見面就可以的,要多次溝通,瞭解對方的脾性,才能知道能不能和對方做生意,能做什麼樣的生意,多大的生意。

剛才是從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們發現,人類的交流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沒有“完全被滿足”的時候。有了這個基本判斷,我們就已經大致明白技術的進步,其實不會滿足人們的所有需求,也不會導致城市聚集的逆轉。那麼,如何供給這麼多的需求呢?

這就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人類的技術不管多進步,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人們能做的,是盡可能高效使用這24小時。隨著收入的提高,時間成本就更貴,這24小時就更貴,人們就更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交通上,更加願意聚集在一起,這就是城市。所以,聚集還會繼續。

目前看到的趨勢是,現代各種技術的進步,為建設高密度、宜居的城市提供了可能。你看紐約最好、最貴的住宅,集聚在中央公園附近,既欣賞了城市好風景,又享受了核心區的繁華便利。未來的城市中心,會出現更多這樣的高端住宅。

注:本文已發表于徐遠觀察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END

何帆工作室

微信號:hefancass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何帆工作室成員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版權,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隨時告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