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港:地獄級內卷,補課老師收入堪比流量明星,窮孩子根本沒機會逆襲

在香港, 民間流行著一個段子:班上成績最好的兩個學生在討論夢想, A說:“我要當校長, 以後教出好多學生。 ”B說:“你傻啊, 我要做補習天皇, 賺很多很多的錢……”香港的教育內卷和補習文化一直以來比日韓更甚, 在那當補課老師比明星還風光, 以至於在那讀書的孩子和家長, 幾乎深陷內卷的地獄。

1

補課老師的收入:

“一年8500萬港元”

上世紀70年代, 香港開始興起各種補課班, 21世紀後, 補課老師成了最有“錢途”的職業。

論補課班宣傳的浮誇程度, 香港第二, 則沒人敢稱第一。 商場、街道、地鐵、大巴……都是補課老師的宣傳海報:▼

除了大明星風範之外, 還有“TONY老師”和“健身瑜伽瞭解一下”風格的:▼

在內地雙減前的教培亂象, 如缺乏監管、廣告虛假宣傳、價格虛高等情況, 在這裡更嚴重。 面對這樣的雞娃內卷, 即便是中產父母都感覺不堪重負, 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花費, 可能占家庭支出的大頭。

一位大陸移居香港的媽媽表示:

孩子剛從內地轉到香港就讀, 全家就被補課文化感染了, 自己跑遍銅鑼灣的英語機構,

最便宜的補課班每課時都要收費600元。

在2015年, 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培訓機構在多份報刊上, 刊登了全版招聘廣告《致林溢欣老師的公開信》, 希望以年薪8500萬港元(根據合同測算的收入)聘請到另外一家培訓機構的明星導師——林溢欣。

林溢欣1987年出生, 碩士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他的工作是幫助學生應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香港的高考)。

他為啥值這麼多錢?在HKDSE中取得5**級(從低到高分為1級……4級、5級、5*級、5**級)的學生占比只有1%, 但平均每2.37個取得5**級的學生中, 就有一個是林溢欣的學生。

年薪8500萬是什麼概念?2018年, 香港普通打工人的年薪中位數只有21萬, 這收入已經超過很多香港當地的影視明星。

補課老師的高薪並不是個別現象, 頂級名師的平均年薪高達885萬港元。

像林溢欣這樣的明星導師, 收入更是上一臺階,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 一家大型教培總經理透露, 最頂級的明星補習導師月薪能達到450萬港元, 年薪達到了3600-4000萬港元(由於行業週期性, 一年計算8個月)。

家長們變相地都在給補課老師“打工”, 一位媽媽說,最初在陪孩子補課時,還會去周邊咖啡廳喝個下午茶,後來她連路邊的奶茶也捨不得喝,和老公都精簡了自己的開銷,全力以赴投資孩子教育。

2

窮孩子和富孩子

起跑線差了有多遠

為什麼香港的教培行業這麼火爆?答案還是這個:因為優質的教育就這麼點,而升學率還非常低。每年香港公認的8所公立大學(1.2萬)加上其他普通大學招錄的本科生一共在1.6萬人左右,而報考人數有6-8萬人,錄取率通常只有20%左右。(內地本科錄取率在40%左右)即使是動輒數千數萬的昂貴補課費,依舊阻擋不了家長們對補課的需求和熱情。在別人家孩子瘋狂補習時,你能允許自己孩子不去補習嗎?當然不能,一個孩子補習能提高成績,所有孩子都補習了,提高的只有分數線和補習費。眾所周知,香港是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區之一,高價補習班透露出香港學子教育內卷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窮人家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沿襲跨代貧窮。窮孩子和富孩子的起跑線,差了究竟有多遠?在2013年的影片《子非魚》中,黃肇邦導演用3年的時間紀錄了一群小學3年級的底層孩子,告訴了我們答案。

香港九龍有一所靠鮮魚行總會贊助的小學——鮮魚行學校,孩子都來自香港底層社會的家庭,有單親家庭的,有新移民的,還有靠微薄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維生的。佘偉豪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媽媽租了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劏房”(一間房間分割成好幾間租出去)。對於他來說,貧窮或許是一張床的差距,人家的床代表著香甜的夢想,而他的床,承載了他的所有生活。即使是租這樣一間劏房,佘偉豪媽媽都已經竭盡全力。面對兒子“我們是不是很窮”——懵懂的發問,她也只能無奈地回答:對。

黃嘉琪的媽媽,一個人帶著一雙兒女,晝夜顛倒地做兼職,只為了多賺點生活費,她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

這位媽媽說:

“我很難說要怎麼栽培兒子,只是盡力配合好,做好他的功課。如果說要栽培他成為專業人士,我暫時沒有想得那麼長遠。”

她說出了很多香港底層家長的心聲——目前能解決孩子兩餐溫飽已經很好了,書讀不下去,就去學工,基層市民只求過好目前生活。

後來有一個富家孩子Tiffany去了鮮魚行小學做交換生。

在窮孩子因為經費的問題只能缺席學校的旅行時,同齡的Tiffany已經登上過巴黎鐵塔,到過瑞士打雪仗,下海洋親吻過海豚……

在窮孩子的父母交不出英文補習費用時,Tiffany父母早已斥重金為她請來了美國外教授課,每週有好幾堂一對一的線上口語課。

英語課上,Tiffany的表現碾壓了所有人,孩子們悄聲說道:“她說得太快,我沒有聽清楚。”

像Tiffany這樣的孩子,起跑線天生就領先了別人兩百公尺,這是階級的固化,也是無奈的現實。

有限的課堂知識、父母文化的匱乏、經濟能力的窘困……金錢的差距讓窮孩子和富孩子接觸好資源的機會差異越來越大,這些都苛刻地限制著窮孩子的成長。

當越優質的教育資源越貴,教育變成貴的才是好的,普通家庭向上層流動將變得困難,寒門出貴子更加奢望……

3

教育篩選制度需要公平

讀書還是要讓人看到希望

考試和分流是取消不了的事實,但可以努力讓其變得公平,讀書還是要讓人看到希望的。內地近幾年的一系列教改(整治培訓班、名額分配、打壓學區房等),已定下基調——教育篩選制度需要公平,教育不可市場化、資本化,教培不可無序擴張。面對內地全面收緊的政策,有教培機構早就看到了香港的發展前景,有幾家學科類培訓起家的機構已在香港上市。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跨境學童,指那些居住在內地,上學日每天跨境到香港的幼稚園、中小學就讀的學生。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大約有3萬。(根據香港教育局統計,2020/2021學年,香港共有跨境學生約27000人次)自從新冠疫情來襲後,跨境學童的上學受阻,無法正常通關,他們只能在內地通過網課學習香港的課程。一年多的時間裡,一些人選擇了離開,回流到本土學校,也有一些人堅持留下。

香港的教培行業將如何發展,還是個未知數。至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很多投資推廣的招商書高掛,歡迎海內外教育投資者來香港發展。可以慶倖的是,我們等來雙減,教育將不再被資本裹挾,教育資源與經濟的關係,必須撇開,只有教育公平,才能給人以希望。目前,教育仍然是實現向上層流動的最佳途徑,家長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真的不希望孩子們在課外的時間裡“卷”上天,這麼想想我們的“雙減”或許是福報呢!對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跟我們討論!

一位媽媽說,最初在陪孩子補課時,還會去周邊咖啡廳喝個下午茶,後來她連路邊的奶茶也捨不得喝,和老公都精簡了自己的開銷,全力以赴投資孩子教育。

2

窮孩子和富孩子

起跑線差了有多遠

為什麼香港的教培行業這麼火爆?答案還是這個:因為優質的教育就這麼點,而升學率還非常低。每年香港公認的8所公立大學(1.2萬)加上其他普通大學招錄的本科生一共在1.6萬人左右,而報考人數有6-8萬人,錄取率通常只有20%左右。(內地本科錄取率在40%左右)即使是動輒數千數萬的昂貴補課費,依舊阻擋不了家長們對補課的需求和熱情。在別人家孩子瘋狂補習時,你能允許自己孩子不去補習嗎?當然不能,一個孩子補習能提高成績,所有孩子都補習了,提高的只有分數線和補習費。眾所周知,香港是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區之一,高價補習班透露出香港學子教育內卷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窮人家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沿襲跨代貧窮。窮孩子和富孩子的起跑線,差了究竟有多遠?在2013年的影片《子非魚》中,黃肇邦導演用3年的時間紀錄了一群小學3年級的底層孩子,告訴了我們答案。

香港九龍有一所靠鮮魚行總會贊助的小學——鮮魚行學校,孩子都來自香港底層社會的家庭,有單親家庭的,有新移民的,還有靠微薄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維生的。佘偉豪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媽媽租了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劏房”(一間房間分割成好幾間租出去)。對於他來說,貧窮或許是一張床的差距,人家的床代表著香甜的夢想,而他的床,承載了他的所有生活。即使是租這樣一間劏房,佘偉豪媽媽都已經竭盡全力。面對兒子“我們是不是很窮”——懵懂的發問,她也只能無奈地回答:對。

黃嘉琪的媽媽,一個人帶著一雙兒女,晝夜顛倒地做兼職,只為了多賺點生活費,她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

這位媽媽說:

“我很難說要怎麼栽培兒子,只是盡力配合好,做好他的功課。如果說要栽培他成為專業人士,我暫時沒有想得那麼長遠。”

她說出了很多香港底層家長的心聲——目前能解決孩子兩餐溫飽已經很好了,書讀不下去,就去學工,基層市民只求過好目前生活。

後來有一個富家孩子Tiffany去了鮮魚行小學做交換生。

在窮孩子因為經費的問題只能缺席學校的旅行時,同齡的Tiffany已經登上過巴黎鐵塔,到過瑞士打雪仗,下海洋親吻過海豚……

在窮孩子的父母交不出英文補習費用時,Tiffany父母早已斥重金為她請來了美國外教授課,每週有好幾堂一對一的線上口語課。

英語課上,Tiffany的表現碾壓了所有人,孩子們悄聲說道:“她說得太快,我沒有聽清楚。”

像Tiffany這樣的孩子,起跑線天生就領先了別人兩百公尺,這是階級的固化,也是無奈的現實。

有限的課堂知識、父母文化的匱乏、經濟能力的窘困……金錢的差距讓窮孩子和富孩子接觸好資源的機會差異越來越大,這些都苛刻地限制著窮孩子的成長。

當越優質的教育資源越貴,教育變成貴的才是好的,普通家庭向上層流動將變得困難,寒門出貴子更加奢望……

3

教育篩選制度需要公平

讀書還是要讓人看到希望

考試和分流是取消不了的事實,但可以努力讓其變得公平,讀書還是要讓人看到希望的。內地近幾年的一系列教改(整治培訓班、名額分配、打壓學區房等),已定下基調——教育篩選制度需要公平,教育不可市場化、資本化,教培不可無序擴張。面對內地全面收緊的政策,有教培機構早就看到了香港的發展前景,有幾家學科類培訓起家的機構已在香港上市。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跨境學童,指那些居住在內地,上學日每天跨境到香港的幼稚園、中小學就讀的學生。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大約有3萬。(根據香港教育局統計,2020/2021學年,香港共有跨境學生約27000人次)自從新冠疫情來襲後,跨境學童的上學受阻,無法正常通關,他們只能在內地通過網課學習香港的課程。一年多的時間裡,一些人選擇了離開,回流到本土學校,也有一些人堅持留下。

香港的教培行業將如何發展,還是個未知數。至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很多投資推廣的招商書高掛,歡迎海內外教育投資者來香港發展。可以慶倖的是,我們等來雙減,教育將不再被資本裹挾,教育資源與經濟的關係,必須撇開,只有教育公平,才能給人以希望。目前,教育仍然是實現向上層流動的最佳途徑,家長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真的不希望孩子們在課外的時間裡“卷”上天,這麼想想我們的“雙減”或許是福報呢!對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跟我們討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