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忠王李秀成為什麼對“安慶被圍”反應消極?

特約作者:路過蜻蜓

當太平軍東征蘇南之際, 曾國藩湘軍加緊圍攻安慶。 為解安慶之圍, 太平天國中樞決定由李秀成、陳玉成分別從長江南北兩岸西征武漢, 迫使圍安慶之敵西援湖北。 但有論著指出“李秀成早已決心違抗天王命令, 繼續東征, 想攻克上海, 建立他的蘇浙獨立王國, 根本不想搞第二次西征”。 事實果真如此嗎?

1.安慶之圍背景

1860年5月, 太平軍再破江南大營, 天京解圍戰取得勝利;李秀成乘勝進軍蘇南, 佔領蘇州, 直逼上海, 同華爾指揮的洋槍隊作戰;陳玉成進軍浙江, 直逼杭州。 當太平軍東征蘇南之際,

曾國藩湘軍加緊圍攻安慶。

為解安慶之圍, 決定由李秀成、陳玉成分別從長江南北兩岸西征武漢, 迫圍安慶之敵西援湖北。 由於各種客觀原因, 以及李秀成貽誤戰機, 謀取武漢未成。 1861年9月5日, 安慶陷落。 陳玉成移師廬州(合肥), 整軍備戰, 待機重振淮南戰局


二破江南大營

浙江戰場上, 李秀成率太平軍先後攻克了紹興、寧波、杭州。 是年底, 陳玉成為恢復安慶, 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等自廬州出發, 遠征西北。 湘軍乘機撲向廬州, 陳玉成因孤軍無援, 1862年4月, 撤至壽縣時被清軍俘獲, 隨後英勇就義。


安慶會戰

2.李秀成的態度

李秀成在二破江南大營後, 借東征迅速擴張勢力。 而他勢力膨脹的過程恰恰與陳玉成的敗亡和安慶會戰失敗同步。

故史家對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中的表現多有指責。 其實忠王本人並不諱言自己對第二次西征的消極態度。 他說:“天王嚴詔頒到, 命我 (赴) 上游, 催我領軍而去掃北。 那時亦無良計, 正逢有江西德安縣以及隨州、義甯、武寧、大冶、興郭、蘄水、蘄州、武昌、江夏、金牛、保安、蒲圻、嘉魚、通山、通城等處, 有起義頭四十餘名具變差使到蘇恭呈降表投軍。 ”

李秀成對西征前景本來就不抱樂觀態度。 這可以從他臨出征前對朝中大臣佈置買糧看出。 他認為和以往六次圍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不同,“七困是曾帥, 利害而來”。 從他“若皖者可保, 尚未為變, 如 (皖) 者不固,京城不保。 各速買糧”的分析來看,李秀成已經做好了安慶保衛戰失敗的長遠準備了。


李秀成親供手跡

至於李秀成由湖北折回江西南下入浙, 他也並不諱稱:“ 我正在金牛、保安招得新兵, 不與鮑胡軍戰, 一因兵新, 二因接李世賢來報樂平之敗趕我複回。 加之陳玉成調黃文金回來助攻皖省, 劉官芳被中堂部將戰敗而回, 是以當即將湖北等縣全軍盡行同日收兵趕下, 以救護李世賢之軍。 ”他不掩飾自己沒有繼續北上是要幫助李世賢搶奪地盤, 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他同時強調既然黃文金、劉官芳被陳玉成調來助戰安慶都沒有效果, 他去也沒用。 言外之意, 他還不如去為天國再拓塊疆土來得划算。 因此李秀成始終沒有對安慶失守、陳玉成敗亡流露出絲毫內疚之意。


蘇福、浙江天省是太平的續命之地

在李秀成看來, 安慶保衛戰勝算可能真的不大。 李秀成經過多年戰爭洗禮, 對清軍、太平軍雙方實力有自己的認識。 他對湘軍比較忌憚, 而在自己沒有時間與條件從根本上提高部隊戰術素質與戰爭意志的情況下,擴充部隊人數和開拓新的可供養這些部隊的疆土, 就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他認為 “ 曾帥之軍由上而下, 利在水軍,我勞其逸, 水道難爭, 其軍常勝, 其勢甚雄, 不欲與戰”。 這或可反駁諸多論者對李秀成不重視上游而只專注下游蘇浙的指責。

正是因為他看到了曾國藩、 胡林翼集團已踞武昌、九江多年, 有兩湖、 江西為基地, 水師實力又絕對占優, 所以李秀成才主張面對日後屯駐雨花臺的曾國荃部湘軍, 太平天國方面應該 “ 解糧多多回京, 將省府財物米糧火藥炮火俱解回京, 後二十四個月後, 再與交戰, 解京圍,其兵久而必惰而無鬥戰之心, 然而再與其戰。

3.總結

忠王李秀成在安慶軍情危急之時沒有明確的主導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決策, 而且對於西征問題也沒有具體實施 。 李秀成本人並不諱言自己對第二次西征的消極態度, 對湘軍實力的估計始終左右著他在西征中的軍事行動。

參考:

畢德主編,《民主革命策源地》,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03,第23頁,

王明前;《李秀成與太平天國第二次西征》,

趙元:《太平軍二次“西征”的失敗與陳玉成之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