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綿寶寶」裡居然藏著這麼多生物冷知識!小時候沒看懂真的可惜了

撰文 七君

在許多人眼中, 《海綿寶寶》是動畫中的經典。 根據彭博社報導, 截止2015年海綿寶寶這個IP創造了120億美金的價值。

但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是,

《海綿寶寶》的創作者還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 他由海洋科學轉為動畫創作的歷程也十分波折。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還在《海綿寶寶》埋了很多生物梗, 不知道粉絲們有沒有覺察呢?今天我們就來挖一挖。

Stephen Hillenburg

《海綿寶寶》的創作者 Stephen Hillenburg 在從事動畫製作之前,

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 在改行之前, Hillenburg 從事的是科普和教育工作。

這個彎轉得有點急, 不過也不是沒有道理, 其實 Hillenburg 從小就喜歡海洋生物, 也喜歡畫畫。 他說:「我既想當海洋生物學家, 也想當藝術家。 」因此在本科階段, 他主修海洋生物學, 輔修藝術。

大學畢業後, Hillenburg 也經歷了一段身份認同的迷茫時期。 他做了好幾種不同的工作, 比如在猶他州的公園當服務生, 在三藩市做藝術總監。 後來他開始做科學教育工作, 並在加州橙縣的 Orange County Marine Institute 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海洋館上班。

他在這個地方做了三年的海洋生物老師, 教授孩子們關于潮間帶、航海史的知識。 也是在這段期間, 他最終發現畫畫能讓自己開心。

當然, 他也知道許多藝術家一生窮困潦倒, 因此關于從事藝術創作, 他也曾很糾結。

在2003年 Current Biography 對他的一項採訪中他回憶:「一開始我覺得學藝術是賺不了錢的, 所以最好把藝術當成愛好, 學點其他東西。 但是本科畢業後, 我還是想走藝術這條路。 」

就這樣在28歲時, 他申請了加州藝術學院的研究生,

義無反顧地去了那裡學習動畫, 並在畢業後進入尼克兒童頻道, 開始動畫製作。 在他看來, 在90年代動畫是比科學教育更有活力的領域。 他說:「職業換道是很嚇人的, 但是諷刺的是, 那時動漫處于健康的通道中, 但是科學教育卻在苦苦掙紮。 」

不過, 過去打零工的日子卻成了他的靈感源泉。

在海洋館的時候, 為了教小朋友, 他創作了科普漫畫 The Intertidal Zone(潮間帶)。 這部屢屢被出版商拒絕的漫畫中的很多角色就是後來的《海綿寶寶》的原型。

而在高中畢業後的暑假, 他曾經在海鮮速食館打工, 這也是為什麼《海綿寶寶》裡有蟹堡王餐廳那樣的設定。

當然, 做海洋生物學家和科普教育的那些日子也沒有被遺忘。 就比如, Hillenburg 給自己的公司取了一個很硬核很中二的名字——United Plankton Pictures Inc., 聯合浮游生物電影公司, 出品《海綿寶寶》漫畫以及周邊。

而因為 Hillenburg 的海洋生物學背景,《海綿寶寶》前三季裡也涉及不少許多生物學的知識,許多角色設定實際上是科學的投射。

首先,章魚哥的眼睛和真的章魚是一樣的。

其次,《海綿寶寶》裡的痞老闆吃的是全息投影的食物,這點很合理,因為痞老闆是浮游生物(痞老闆的本名就叫 plankton),浮游生物靠光合作用自營,它們吃的確實是光學食物。

在 I’m your biggest fanatic 這一集中,還出現了海參。因為海參在英語中是海黃瓜(sea cucumber),這個角色被設定為一條黃瓜。

這個海黃瓜同學頭上的皇冠並不是買企鵝幣沖的,而是存在于真實世界中的器官。

這個皇冠實際上是長在海參「嘴巴」旁邊用來濾食的觸手。不同品種的海參觸手長相不同,根據觸手可以對海參進行分類。

海參用于濾食的觸手。圖片來源:canadiangeographic

還有,海綿寶寶裡的貝殼會飛,看過「溜了溜了」的貝殼同學應該不會感到奇怪。

遺憾的是,從第四季,也就是 Hillenburg 退出主創的那一季開始就沒有會飛的貝殼了。

在 My pretty sea horse 這一集裡出現了三花聚頂的海葵。

在自然界裡,海葵在進食的時候會把頭上的「花」,也就是觸手打開,在休息或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就會把觸手縮回去。

在 Rock bottom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在深海裡遇到了很多長相奇特的深海生物。這個相當真實了。在「深海生物沒人看所以隨便長」這個梗出現前, Hillenburg 就已經用它們在創作了。

再來聊一聊海綿寶寶中的大反派蟹老闆背後的科學。

蟹老闆是各種意義上的 BOSS,它很可能是 Hillenburg 對高中打工時期餐館老闆的追憶,但實際上一隻螃蟹出現在海底,並且成為大 BOSS 是科學上的必然。

其實早在104年前的1916年,英國動物學家 Lancelot Alexander Borradaile 就發現,居住在海底的各種甲殼生物有變成螃蟹的趨勢,這個現象被稱為「蟹化」(carcinization)。用 Borradaile 的話來說:「大自然好幾次演化出了螃蟹來。」

後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螃蟹形態的生物獨立演化出了5次,這讓異尾下目(Anomura)成為演化樹上最豐富多樣的分支之一。

異尾下目中的「螃蟹」實際上來自親緣關係較遠的不同物種,不同甲殼生物演化為螃蟹形態的現象被稱為蟹化,圖片中的「螃蟹」實際上是瓷蟹,它們和鎧甲蝦的親緣關係更近,和帝王蟹的關係更遠。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蟹化的原因依舊充滿了爭議,一些人認為這可能和海底生境有關,也就是說住在螃蟹那樣的環境裡最終就會長成螃蟹那樣,趨同演化嘛。總而言之,蟹老闆這個角色的存在很難說是偶然。

當然,Hillenburg 最下功夫的角色就是海綿寶寶。

一開始,Hillenburg 想用真實的海綿來創作海綿寶寶。但是一番構思之後,他認為還是廚房海綿更適合海綿寶寶耿直的性格。而海綿的生物特徵為懂科學的人增加了彩蛋笑料。

比如,在 I had an accident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對外部的世界產生了懷疑和恐懼,決定一輩子在家裡蹲。

他說,有許多海洋生物,比如海綿一輩子一動不動,靠濾食就能過活。確實,海綿就是濾食性的集群生物沒毛病。

真實的海綿是濾食性的集群生物,螢光色素標誌它們的排水口。

像這樣帶有雙關意義的劇情還有不少。比如海綿可以進行無性生殖——出芽生殖。而在 Pressure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就利用出芽生殖證明自己比陸地上的生物牛皮。

對了,胖大星和海綿寶寶的友情實際上也暗藏玄機,因為在現實中,一些海星吃海綿,以及海綿寶寶的寵物海螺。

那什麼海星會吃海綿呢?在西大西洋(美國東部)和加勒比海常見的網瘤海星(Oreaster reticulatus)就是海綿殺手。海星在吃海綿的時候會把胃翻出來套在海綿上直接消化,最後留下海綿的骨骼。

對了,網瘤海星長這樣,是不是很眼熟——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海綿寶寶》的成功在于 Hillenburg 的人物設計。海綿寶寶游走在童真和成人世界的邊緣,在無辜和沙雕的交叉點瘋狂摩擦。

就是這樣一個看淡他人的錯誤和惡意,在責任心和樂觀主義上拿了滿績點的搞笑角色在1999年首秀之初就打動了0歲以上100歲以下的多個年齡層。

在上映一個月後,《海綿寶寶》打敗了《精靈寶可夢》。到了2001年,海綿寶寶榮登北美兒童動畫評分榜的榜首。

《海綿寶寶》在成人世界的受歡迎程度也是令 Hillenburg 始料未及的。僅在2002年5月,海綿寶寶的觀看總人數就超過了6100萬,其中三分之一的觀眾的年齡在18到49歲之間。

因為《海綿寶寶》的成功,Hillenburg 獲得了兩次艾美獎和6次安妮獎——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跨界大放異彩的 Hillenburg 還不忘回饋基礎研究,他向母校洪堡州立大學捐助資金用于籌建海洋實驗室。2018年,Hillenburg 和妻子還在母校建立了用于資助海洋生物系學生科研活動的專項獎學金。不幸的是,Hillenburg 得了和霍金一樣的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2018年,57歲的 Hillenburg 因為 ALS 去世。

在瞭解了《海綿寶寶》背後的這麼多生物知識和創作者的人生軌跡之後,相信《海綿寶寶》會給你帶來不同的快樂吧。

小時候看的是海綿寶寶,長大後看的是被甲殼生物終極形態壓榨的多孔生物苦中作樂的日子。

而因為 Hillenburg 的海洋生物學背景,《海綿寶寶》前三季裡也涉及不少許多生物學的知識,許多角色設定實際上是科學的投射。

首先,章魚哥的眼睛和真的章魚是一樣的。

其次,《海綿寶寶》裡的痞老闆吃的是全息投影的食物,這點很合理,因為痞老闆是浮游生物(痞老闆的本名就叫 plankton),浮游生物靠光合作用自營,它們吃的確實是光學食物。

在 I’m your biggest fanatic 這一集中,還出現了海參。因為海參在英語中是海黃瓜(sea cucumber),這個角色被設定為一條黃瓜。

這個海黃瓜同學頭上的皇冠並不是買企鵝幣沖的,而是存在于真實世界中的器官。

這個皇冠實際上是長在海參「嘴巴」旁邊用來濾食的觸手。不同品種的海參觸手長相不同,根據觸手可以對海參進行分類。

海參用于濾食的觸手。圖片來源:canadiangeographic

還有,海綿寶寶裡的貝殼會飛,看過「溜了溜了」的貝殼同學應該不會感到奇怪。

遺憾的是,從第四季,也就是 Hillenburg 退出主創的那一季開始就沒有會飛的貝殼了。

在 My pretty sea horse 這一集裡出現了三花聚頂的海葵。

在自然界裡,海葵在進食的時候會把頭上的「花」,也就是觸手打開,在休息或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就會把觸手縮回去。

在 Rock bottom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在深海裡遇到了很多長相奇特的深海生物。這個相當真實了。在「深海生物沒人看所以隨便長」這個梗出現前, Hillenburg 就已經用它們在創作了。

再來聊一聊海綿寶寶中的大反派蟹老闆背後的科學。

蟹老闆是各種意義上的 BOSS,它很可能是 Hillenburg 對高中打工時期餐館老闆的追憶,但實際上一隻螃蟹出現在海底,並且成為大 BOSS 是科學上的必然。

其實早在104年前的1916年,英國動物學家 Lancelot Alexander Borradaile 就發現,居住在海底的各種甲殼生物有變成螃蟹的趨勢,這個現象被稱為「蟹化」(carcinization)。用 Borradaile 的話來說:「大自然好幾次演化出了螃蟹來。」

後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螃蟹形態的生物獨立演化出了5次,這讓異尾下目(Anomura)成為演化樹上最豐富多樣的分支之一。

異尾下目中的「螃蟹」實際上來自親緣關係較遠的不同物種,不同甲殼生物演化為螃蟹形態的現象被稱為蟹化,圖片中的「螃蟹」實際上是瓷蟹,它們和鎧甲蝦的親緣關係更近,和帝王蟹的關係更遠。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蟹化的原因依舊充滿了爭議,一些人認為這可能和海底生境有關,也就是說住在螃蟹那樣的環境裡最終就會長成螃蟹那樣,趨同演化嘛。總而言之,蟹老闆這個角色的存在很難說是偶然。

當然,Hillenburg 最下功夫的角色就是海綿寶寶。

一開始,Hillenburg 想用真實的海綿來創作海綿寶寶。但是一番構思之後,他認為還是廚房海綿更適合海綿寶寶耿直的性格。而海綿的生物特徵為懂科學的人增加了彩蛋笑料。

比如,在 I had an accident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對外部的世界產生了懷疑和恐懼,決定一輩子在家裡蹲。

他說,有許多海洋生物,比如海綿一輩子一動不動,靠濾食就能過活。確實,海綿就是濾食性的集群生物沒毛病。

真實的海綿是濾食性的集群生物,螢光色素標誌它們的排水口。

像這樣帶有雙關意義的劇情還有不少。比如海綿可以進行無性生殖——出芽生殖。而在 Pressure 這一集裡,海綿寶寶就利用出芽生殖證明自己比陸地上的生物牛皮。

對了,胖大星和海綿寶寶的友情實際上也暗藏玄機,因為在現實中,一些海星吃海綿,以及海綿寶寶的寵物海螺。

那什麼海星會吃海綿呢?在西大西洋(美國東部)和加勒比海常見的網瘤海星(Oreaster reticulatus)就是海綿殺手。海星在吃海綿的時候會把胃翻出來套在海綿上直接消化,最後留下海綿的骨骼。

對了,網瘤海星長這樣,是不是很眼熟——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海綿寶寶》的成功在于 Hillenburg 的人物設計。海綿寶寶游走在童真和成人世界的邊緣,在無辜和沙雕的交叉點瘋狂摩擦。

就是這樣一個看淡他人的錯誤和惡意,在責任心和樂觀主義上拿了滿績點的搞笑角色在1999年首秀之初就打動了0歲以上100歲以下的多個年齡層。

在上映一個月後,《海綿寶寶》打敗了《精靈寶可夢》。到了2001年,海綿寶寶榮登北美兒童動畫評分榜的榜首。

《海綿寶寶》在成人世界的受歡迎程度也是令 Hillenburg 始料未及的。僅在2002年5月,海綿寶寶的觀看總人數就超過了6100萬,其中三分之一的觀眾的年齡在18到49歲之間。

因為《海綿寶寶》的成功,Hillenburg 獲得了兩次艾美獎和6次安妮獎——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跨界大放異彩的 Hillenburg 還不忘回饋基礎研究,他向母校洪堡州立大學捐助資金用于籌建海洋實驗室。2018年,Hillenburg 和妻子還在母校建立了用于資助海洋生物系學生科研活動的專項獎學金。不幸的是,Hillenburg 得了和霍金一樣的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2018年,57歲的 Hillenburg 因為 ALS 去世。

在瞭解了《海綿寶寶》背後的這麼多生物知識和創作者的人生軌跡之後,相信《海綿寶寶》會給你帶來不同的快樂吧。

小時候看的是海綿寶寶,長大後看的是被甲殼生物終極形態壓榨的多孔生物苦中作樂的日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