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支付三分天下:巨頭廝殺,小玩家倒閉潮,網聯銀聯卻成最後的收割者?

文 | 米格

支付行業, 是中國金融行業中最為特殊的。

作為融通通道, 它是金融大廈的基礎設施。

它曾經表現優異, 甚至讓中國超過了美國, 最早實現了“無現金社會”。

它給了中國金融“彎道超車”的機會。

而支付行業, 又是監管最“趨緊”的行業。

2016年後, 關於支付的監管條例不斷加碼, 如緊箍咒, 步步收緊。

最近, 監管給支付機構劃出了“斷直連”時間, 止於2018年6月30日。

這被視為支付行業的最後一道枷鎖。 至此, 支付行業的生存空間幾乎被壓榨殆盡。

曾經帶著中國駛入快車道的支付行業, 未來又當何去何從?

01艱難求生

中國的支付市場,

是一番怎樣的格局?

經歷了七八年的發展, 迄今已形成三派格局:

第一派, 巨頭系。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已壟斷90%的支付市場。

第二派, 協力廠商小支付平臺。 200多家持牌的小支付機構, 和兩千家二清機構, 瓜分剩下的10%市場。

第三派, 就是正在強勢進入的“官方系”, 如網聯和銀聯。

對於小玩家來說, 最近真的已到了“難以轉圜”的地步。

支付行業, 講究的是規模效益。

只有交易量達到一定量級, 才有利潤, 否則, 連人員成本都無法覆蓋。

在央行的抽樣調查表中可見, 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下的支付機構, 盈利非常難。

而小玩家, 在被巨頭系和監管的雙層夾擊下, 根本無法達到100億的交易額, 盈利也無望。

“今年6月30日斷直連之後, 行業幾乎生路全無。

”某支付公司的業務負責人郭岑稱。

所謂的“斷直連”是指, 切斷以前支付機構, 直連銀行系統的模式。

也就是說, 6月開始, 支付機構必須接入銀聯或網聯。

對於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來說, 這無疑是“飛來橫禍”。

業內人士盧方琪透露:“原來協力廠商支付很重要的一個功能, 就是幫客戶對賬和清分。 ”

“但現在接入銀聯了, 清分這個事銀聯做了, 協力廠商還能幹啥?”盧方琪說, 小的支付公司, 幾乎難再有希望。

事實上, 支付行業的監管, 並未就此打住。

“僅去年年底, 監管就放出了296號、217號文等4-5個文件。 ”楊子文透露, “可謂層層圍堵。 ”

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248號檔。

該檔顯示, 備付金帳戶資金由支付公司保管, 轉到央行保管, 而備付金帳戶的比例, 也從2018年開始逐步提高。

這意味著, “監管封上了協力廠商支付的‘資金池’”。 盧方琪說。

在以前, 消費者的錢會先到支付公司, 然後再結算給商家。

所有消費者錢的總和, 就叫備付金帳戶。

在監管出來之前, 很多支付公司, 挪用這些備付金帳戶的錢, 去投資或者存銀行吃利息。

而這些利息, 就是支付機構收入的重要部分, 甚至可以直接養活一些小的支付公司。

“248號檔一出, 對協力廠商支付行業來說, 就是最重的一擊。 ”另一位業內從業者楊子文表示。

現在資金池沒了, 清算也走銀聯系統, “支付本身這個事, 已經是沒啥可玩的了。 ”盧方琪說。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 協力廠商支付的生路已基本全部斬斷, 再無機會。

實際上, 去年就有媒體爆出, 有的協力廠商平臺可能倒閉了,

譬如“買單啦”。

“拋開一些背後有巨頭的, 這個領域裡, 也就僅剩下十幾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還在獨立運作。 ” 盧方琪坦言。

倒閉潮來襲, 而協力廠商支付, 註定要是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了嗎?

02 巨頭大戰

一邊, 小玩家艱難求生, 幾乎只能靠最後賣掉支付牌照“再賺一筆, 草草退場”。

而另一邊, 卻是巨頭們的廝殺博弈。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正在上演了“賽末點”般的激烈戰役。

它們在世界各地都打起了支付戰爭, 殺入國外, 搶客戶, 瘋狂進行優惠補貼。

對它們來說, 這是一場關乎“王位”的權利遊戲。

最近, 很多海外華人都發現, 到處都有微信和支付寶的身影。

“在東京比較大的商場裡, 都會出現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標誌,

比如松屋百貨。 ”日本留學生薛文軒表示。

“紐西蘭的一些商店的支付方式裡, 也出現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身影。 ”在紐西蘭工作的Aaron表示。

事實上, 不只日本和紐西蘭, 微信支付與支付寶已在全球開戰。

只要有華人和中國遊客的地方, 就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很多地方甚至不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去拓展的, 而是華人或遊客主動擴展的。

在馬來西亞仙本那這個偏遠小鎮上, 已隨處可見兩個支付巨頭的二維碼。

“很多中國遊客結帳時都會問一句, 可以用支付寶或者微信嗎?”仙本那一位餐廳老闆稱, 聰明的商家, 都會順應客戶的要求。

中國人正在把“無現金”的習慣帶到世界各地, 播下種子, 開花結果。

而另一方面, 兩大巨頭也在海外和港澳臺地區主動出擊。

拓展這些地區使用者最有效的手段,依然是“燒錢大戰”。

在過年的旅遊旺季,支付寶瘋狂進攻香港市場。

只要在香港打開支付寶的頁面,就會出現“優惠頁面”,裡面充斥著花式的支付寶優惠券。

“從吸引客戶的角度,它們都會採用滿減形式。”香港居民劉浩稱,“比如用支付寶付款,滿500減30港幣(約滿400減24人民幣)。”

“乘計程車,用支付寶支付,直接減了5元。”在新加坡工作的周羽稱,“司機有的時候也會推薦。”

媒體報導顯示,2017年年中,支付寶已經接入了25個國家的約12萬家海外商戶。

也就是說,全世界230個國家及地區,支付寶已經攻入了約1/9。

而與支付寶打法不同,微信支付並沒有瘋狂佈局海外,而是步步為營、重點攻破。

“從去年5月開始,微信支付先後攻下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媒體報導顯示。

可以認為,在國外的戰況上,微信支付略遜一籌。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微信支付當地語系化的社交平臺基因,不適合在海外複製。”郭岑表示。

但在國外失利,並不表示微信支付就放棄了“王位之戰”。

在國內,微信支付讓支付寶倍感壓力。

媒體報導顯示:“微信支付在2016年低調地表示,其年支付總量已超越支付寶。”

在國內戰場,微信支付簡直可以用“野蠻軍”來形容——它勢如破竹,攻勢兇猛。

盧方琪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微信支付的公司,豎著一塊大榜單,上面按照區域,列出了需要攻克的地點,簽一家就標一家。”

攻城掠地,分秒必爭,因為,鐵王座只有一個。

感覺到微信支付的瘋狂進攻,支付寶強力反擊。

在2016年年末,支付寶發佈“春雨計畫”,來回應微信支付的進攻。

它準備在未來3年,投入10億現金,推進“燒錢計畫”,來“扶持”服務商、中小商家以及線下推廣人員。

到了2017年,支付王位之戰,已燒紅整個金融市場。

大到商超,小到菜市場,都能嗅到巨頭激戰的硝煙味道。

最終誰才是贏家?

至今看來,在國內市場,雙方勢均力敵,而在國外市場,支付寶的優勢更甚。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不算協力廠商支付,它們已形成可以和監管抗衡的壟斷勢力。”多位業內人士稱。

這場“巨頭系”的戰爭,小玩家只能望其項背。

03格局已定?

小平臺的艱難求生,與巨頭的王位之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最終的支付行業格局嗎?

2011年5月,支付寶等27家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在隨後的四年時間裡,央行一口氣發了八批牌照。270家大大小小的支付機構,獲得了“通行證”。

在監管全面綠燈的過程中,中國的支付行業,就如全速奔跑的快馬,迅速殺到了世界前列。

“中國的支付發展,絕對是領先國際的,甚至超過了美國。”美國發現金融前消費金融CRO張焰輝對一本財經表示。在一次回國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這一讓人震驚的事實。

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使用信用卡,甚至支票。

“原因就是美國的金融結構太過完備,要想打破這一結構,反而更難。而中國,是一張白紙,不需要破壞重建。”張焰輝稱,正因如此,中國真的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全球,中國率先實現了“無現金社會”。

但是,整個行業有功,也有過。

在全面綠燈的過程中,支付行業出現了無數亂象,二清、洗錢、套現等花式線下業務開始出現。

“整個支付行業,就如髒水橫流的江湖,實在太過混亂。甚至很多玩家,默認就是野蠻操作,否則就活不下去。”郭岑稱。

“很多錢試圖繞過監管,自行流通。另外,頭部玩家的盈利性,也讓監管看到了支付行業的無限可能。所以,監管開始了收緊和收割。”郭岑稱。

牌照的斬斷、持續不斷的監管條例出現,一點點將支付行業的利潤,榨取殆盡。

行業一直在想辦法突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譬如,去年現金貸火熱,支付行業迎來了難得的“回春”,很多支付公司甚至扭虧為盈。

還有一些玩家,避開了巨頭的正面戰場,放棄2C,轉到2B。

譬如平安壹錢包、中金支付。

而除了聚焦B端,支付行業還剩下一條路——賣牌照。

2015年3月,從支付牌照停止發放開始,牌照的價格一路飆升。

一位元牌照仲介透露,現在帶網路支付功能的牌照,價格已高達7-8億。

“全功能都帶的牌照,甚至近20億。”

小玩家還沒有放棄,依然在掙扎求生。

故事結束了嗎?其實遠未結束。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行業的混戰結束,還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系”已經進場,銀聯和網聯已聯手殺入支付行業,甚至帶著收割市場的野心。

黃雀在後的市場,在未來的一年裡,想必會更為精彩。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版權聲明

本文為【一本財經】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在獲得授權轉載後,須在文章標題後注明“文章來源: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拓展這些地區使用者最有效的手段,依然是“燒錢大戰”。

在過年的旅遊旺季,支付寶瘋狂進攻香港市場。

只要在香港打開支付寶的頁面,就會出現“優惠頁面”,裡面充斥著花式的支付寶優惠券。

“從吸引客戶的角度,它們都會採用滿減形式。”香港居民劉浩稱,“比如用支付寶付款,滿500減30港幣(約滿400減24人民幣)。”

“乘計程車,用支付寶支付,直接減了5元。”在新加坡工作的周羽稱,“司機有的時候也會推薦。”

媒體報導顯示,2017年年中,支付寶已經接入了25個國家的約12萬家海外商戶。

也就是說,全世界230個國家及地區,支付寶已經攻入了約1/9。

而與支付寶打法不同,微信支付並沒有瘋狂佈局海外,而是步步為營、重點攻破。

“從去年5月開始,微信支付先後攻下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媒體報導顯示。

可以認為,在國外的戰況上,微信支付略遜一籌。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微信支付當地語系化的社交平臺基因,不適合在海外複製。”郭岑表示。

但在國外失利,並不表示微信支付就放棄了“王位之戰”。

在國內,微信支付讓支付寶倍感壓力。

媒體報導顯示:“微信支付在2016年低調地表示,其年支付總量已超越支付寶。”

在國內戰場,微信支付簡直可以用“野蠻軍”來形容——它勢如破竹,攻勢兇猛。

盧方琪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微信支付的公司,豎著一塊大榜單,上面按照區域,列出了需要攻克的地點,簽一家就標一家。”

攻城掠地,分秒必爭,因為,鐵王座只有一個。

感覺到微信支付的瘋狂進攻,支付寶強力反擊。

在2016年年末,支付寶發佈“春雨計畫”,來回應微信支付的進攻。

它準備在未來3年,投入10億現金,推進“燒錢計畫”,來“扶持”服務商、中小商家以及線下推廣人員。

到了2017年,支付王位之戰,已燒紅整個金融市場。

大到商超,小到菜市場,都能嗅到巨頭激戰的硝煙味道。

最終誰才是贏家?

至今看來,在國內市場,雙方勢均力敵,而在國外市場,支付寶的優勢更甚。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不算協力廠商支付,它們已形成可以和監管抗衡的壟斷勢力。”多位業內人士稱。

這場“巨頭系”的戰爭,小玩家只能望其項背。

03格局已定?

小平臺的艱難求生,與巨頭的王位之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最終的支付行業格局嗎?

2011年5月,支付寶等27家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在隨後的四年時間裡,央行一口氣發了八批牌照。270家大大小小的支付機構,獲得了“通行證”。

在監管全面綠燈的過程中,中國的支付行業,就如全速奔跑的快馬,迅速殺到了世界前列。

“中國的支付發展,絕對是領先國際的,甚至超過了美國。”美國發現金融前消費金融CRO張焰輝對一本財經表示。在一次回國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這一讓人震驚的事實。

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使用信用卡,甚至支票。

“原因就是美國的金融結構太過完備,要想打破這一結構,反而更難。而中國,是一張白紙,不需要破壞重建。”張焰輝稱,正因如此,中國真的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全球,中國率先實現了“無現金社會”。

但是,整個行業有功,也有過。

在全面綠燈的過程中,支付行業出現了無數亂象,二清、洗錢、套現等花式線下業務開始出現。

“整個支付行業,就如髒水橫流的江湖,實在太過混亂。甚至很多玩家,默認就是野蠻操作,否則就活不下去。”郭岑稱。

“很多錢試圖繞過監管,自行流通。另外,頭部玩家的盈利性,也讓監管看到了支付行業的無限可能。所以,監管開始了收緊和收割。”郭岑稱。

牌照的斬斷、持續不斷的監管條例出現,一點點將支付行業的利潤,榨取殆盡。

行業一直在想辦法突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譬如,去年現金貸火熱,支付行業迎來了難得的“回春”,很多支付公司甚至扭虧為盈。

還有一些玩家,避開了巨頭的正面戰場,放棄2C,轉到2B。

譬如平安壹錢包、中金支付。

而除了聚焦B端,支付行業還剩下一條路——賣牌照。

2015年3月,從支付牌照停止發放開始,牌照的價格一路飆升。

一位元牌照仲介透露,現在帶網路支付功能的牌照,價格已高達7-8億。

“全功能都帶的牌照,甚至近20億。”

小玩家還沒有放棄,依然在掙扎求生。

故事結束了嗎?其實遠未結束。

多位業內人士預測:“行業的混戰結束,還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系”已經進場,銀聯和網聯已聯手殺入支付行業,甚至帶著收割市場的野心。

黃雀在後的市場,在未來的一年裡,想必會更為精彩。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版權聲明

本文為【一本財經】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在獲得授權轉載後,須在文章標題後注明“文章來源: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