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為什麼德國沒有參與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

4月12日, 在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之前,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會見丹麥總統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德國將不會參與軍事行動, 但支持國際上任何形式的、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所做出的努力。 而在空襲實施之後, 她對盟友的行為表示了肯定, 認為這是“恰當且必要的”。

作為受難民危機影響最深遠的歐洲國家, 德國應當是北約盟友中最希望早日解決敘利亞問題的。 同時, 德國與法國一起是歐盟的雙駕馬車, 也是美國和英國的重要盟友, 按理說理應出手, 因而此刻德國的按兵不動,

就有了多重含義:德國認為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最好方法是通過政治協商而不是武力, 而這同時也顯示了德國近來在外交和安防政策上的變化。


2016年默克爾參加歐盟和聯合國共同舉辦的“支援敘利亞和區域未來國際會議”

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以來, 與歐洲盟國和美國的密切合作以及互信一直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兩大支柱。 而特朗普上臺後, 出招奇絕, 難以預料, 讓一向在政治上追求穩定的德國人很不適應。 比如這次的空襲, 背後並沒有成型的策略和規劃, 德國暫時選擇了旁觀。

默克爾在表態時, 其實並沒有把話說死。 她在表明不參與軍事打擊時, 又額外補充了一句, “這並不是最後的決定”, 給德國留下了之後再加入行動的可能性。

德國外交關係理事會美國和跨大西洋關係項目負責人Henning Riecke對世界說表示, 留下這樣的空間, 並不代表德國主觀上有意願參與軍事打擊, 而是為了防止在敘利亞的局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而特朗普的不可確定性是最可能引發變化的導火索。


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形勢圖 來源:維琪百科

在特朗普“美國第一”的價值導向下, 一切政策都是以美國為圓心射出的散彈, “友傷”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中美貿易戰就捎帶了德國, 雖然經過歐盟的努力, 暫時被排除在鋼鋁稅徵收範圍之外, 但美國對歐盟的豁免權只到5月1日, 這之後德國和歐盟其他國家依然要繼續爭取。 而特朗普可以用貿易方面來脅迫德國進行軍事配合。

反之, 也可以用美國對包括德國在內北約國家的軍事庇護來要求經濟上的讓步。 他上臺之後, 已經數次明槍暗箭地指責德國遲遲沒有達到將國防開支提高到GDP2%的承諾, 這讓德國十分不舒服。

德國也逐漸意識到了本國在軍事上的疲軟是綜合國力這個木桶上的一根短板。 依靠美國的庇護就只能受制於人, 而偏偏特朗普不相信國際多邊合作, 從上臺開始就一個接一個的從國際組織和多邊協定中退出, 對於北約也是將信將疑, 行動之前常常不徵求盟友的意見, 這讓穩固多年的跨大西洋關係開始動搖。

默克爾在去年五月曾說過一句話, 在每次特朗普出人意料的行動之後, 都會被德國媒體拿來引用, 流行程度僅次於那句應對難民潮的“我們能做到”:“我們完全依賴他人的日子,

在一定程度上,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他人”指的即是美國。 她當時在慕尼克喧鬧的啤酒帳篷裡, 空氣裡彌漫著酒精的味道, 比起在勃蘭登堡門下的演說或是議會大廳裡的講話, 顯得輕描淡寫, 更像朋友間的談話, 可背後的意義卻是劃時代的。 這是德國總理在宣告與美國堅挺的夥伴關係正在走向終結。 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 美國一直是德國國土安全以及政治觀念的庇護者。


敘利亞自由軍戰士 來源:Scott Bobb

在軍事上, 德國軍隊設備陳舊, 坦克和戰機等重要軍備的可使用率是總數的一半, 而最後一輛潛艇也已經徹底“罷工”。 冷戰時期的德國擁有超過2000輛主戰坦克,

但現在僅剩餘250輛左右, 其中只有105輛可以即刻投入戰爭。 作為豹2型坦克的原產國, 德國如今被批評無法達到北約規定的數量標準。

但到目前為止, 德國並沒有增加軍事投入的打算, 在最新的組閣協議中, 國防支出並不是重點。 而這與拒絕此次軍事打擊一樣, 有一定歷史的原因。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安防問題專家Christian Hanelt告訴世界說, 德國在海外的軍事行動一向比較謹慎。 二戰之後, 德國軍備發展受到限制, 同時不被容許在海外單獨作戰。 同時, 德國境外派遣軍隊需要通過議會的決定, 而不像美英法三國有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批准就可以。 在德國的民眾中, 反戰的聲音也一直比較強烈, 議會中亦然, 不管是要提高軍費還是海外出征, 都不容易通過。

在空襲結束後,德國議會中只有自由民主黨表示德國應當加入行動,執政黨聯盟黨和社民黨雖然對盟友表示支持,但也認為德國不應當參與,而左右兩翼的左黨、右黨和選擇黨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德國政府剛剛經歷了漫長的組閣過程,像產後的孕婦一樣還在坐月子。而參與美國帶頭的軍事行動,必然會在議會中以及德國民眾中引發熱烈的討論,所以默克爾沒有必要讓根基還不穩定的新政府經受這樣的動盪。


德國民眾遊行抗議美國空襲敘利亞 來源:視覺中國

因此,德國若想要擺脫在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只能通過建立更強大的歐洲防禦體系。在德法兩國的推動下,歐盟25國(除丹麥、馬爾他和英國)已經在2017年12月簽訂了“永久結構化合作”防務協定(PESCO),並提出在該機制下將開展的17個合作項目,並於今年年初陸續展開。

而這是默克爾對於德國外交的定位:通過歐洲作為支點,成為多極化世界秩序中的平衡者。而近幾個月來,包括德國前外長加布裡克在內的德國政客們常常強調的一點,就是除了注重政治理念,更要著眼於共同的利益。而這也是在為德國積極尋求與意識形態不一致,但有共同利益的國家,比如俄羅斯進行合作奠定輿論基礎。

而敘利亞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美俄之間的軍事較量。近幾個月來,先是禁賽俄羅斯參與冬奧會,在英國毒殺間諜升級到各國驅逐俄外交官,再到空襲敘利亞,美國對俄羅斯大有圍攻之勢,而此次亦可能是針對俄羅斯而走的一步棋。

但德國和默克爾與俄羅斯和普京之間,有著愛恨交織的微妙關係,這是其他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在默克爾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副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畫像。默克爾在東德長大,會說俄語,年輕時還曾搭車在蘇聯旅行,對俄羅斯有著複雜的感情。她對普京抱有懷疑,曾在普京的演講後對身邊的人說,“這是典型的克格勃講話,不要相信他。” 普京年輕時作為克格勃官員派駐德國,與當時的東德國家安全部門史塔西合作,因此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如此“知己知彼”的兩位領導人卻始終沒有擦出火花。


默克爾與普京 來源:克林姆林宮

但默克爾是理性和務實的,她明白俄羅斯對於德國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力主與俄羅斯進行對話,保持與莫斯科對話管道的暢通。即使是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時,曾主張歐盟對俄羅斯進行經濟鎮壓,但也表示,歐洲中長期的安全只有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作才能實現。與這次應對方式相似,當時德國也排除了軍事選項。

在過去的十年,俄德國兩國是彼此重要交易夥伴,俄羅斯是德國最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而在德國境內有超過20萬俄羅斯公民,執政黨社民黨與俄羅斯商界更是有廣泛的關係。俄羅斯對於歐洲的能源和傳統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德國傾向於將俄羅斯變成可以合作的夥伴而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對手。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屬社民黨)在幾天前也強調,不希望西方國家由此孤立俄羅斯。由總理出面對盟友表示支持,而總統出面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調停,默克爾採取的是俾斯麥的兩面策略,既要維持與盟友的團結,也要兼顧德國國內的親俄集團。


當地時間4月18日,敘利亞大馬士革杜馬鎮滿目瘡痍 來源:視覺中國

放眼整個西方,能夠將美國和俄羅斯同時拉上談判桌的,可能只有德國了。而協商與談判,是德國外交政策的關鍵字。德國一貫支持發展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在經濟方面,主導全球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面對貿易爭端就力推在世貿組織框架下進行調停,而在軍事上,也力主國際組織介入調停爭端,依靠有效溝通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國際規範,這樣才能在貿易戰爆發、軍事危機出現的情況下,回溯到之前簽署和已經達成共識的條款之上,以法制約束強權。

如今的德國,意欲擺脫對美國的依附,希望看到一個建立在有效規則框架下的多級世界,因此要通過對自身及歐洲所追求的利益進行重新定位,從而追求和維護這一定位,並在此基礎上以新的角色參與全球治理。

世界說

孫謙

責任編輯 | 張夢圓

運營編輯 | 賈珍珍

版面編輯 | 彭甯楠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都不容易通過。

在空襲結束後,德國議會中只有自由民主黨表示德國應當加入行動,執政黨聯盟黨和社民黨雖然對盟友表示支持,但也認為德國不應當參與,而左右兩翼的左黨、右黨和選擇黨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德國政府剛剛經歷了漫長的組閣過程,像產後的孕婦一樣還在坐月子。而參與美國帶頭的軍事行動,必然會在議會中以及德國民眾中引發熱烈的討論,所以默克爾沒有必要讓根基還不穩定的新政府經受這樣的動盪。


德國民眾遊行抗議美國空襲敘利亞 來源:視覺中國

因此,德國若想要擺脫在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只能通過建立更強大的歐洲防禦體系。在德法兩國的推動下,歐盟25國(除丹麥、馬爾他和英國)已經在2017年12月簽訂了“永久結構化合作”防務協定(PESCO),並提出在該機制下將開展的17個合作項目,並於今年年初陸續展開。

而這是默克爾對於德國外交的定位:通過歐洲作為支點,成為多極化世界秩序中的平衡者。而近幾個月來,包括德國前外長加布裡克在內的德國政客們常常強調的一點,就是除了注重政治理念,更要著眼於共同的利益。而這也是在為德國積極尋求與意識形態不一致,但有共同利益的國家,比如俄羅斯進行合作奠定輿論基礎。

而敘利亞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美俄之間的軍事較量。近幾個月來,先是禁賽俄羅斯參與冬奧會,在英國毒殺間諜升級到各國驅逐俄外交官,再到空襲敘利亞,美國對俄羅斯大有圍攻之勢,而此次亦可能是針對俄羅斯而走的一步棋。

但德國和默克爾與俄羅斯和普京之間,有著愛恨交織的微妙關係,這是其他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在默克爾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副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畫像。默克爾在東德長大,會說俄語,年輕時還曾搭車在蘇聯旅行,對俄羅斯有著複雜的感情。她對普京抱有懷疑,曾在普京的演講後對身邊的人說,“這是典型的克格勃講話,不要相信他。” 普京年輕時作為克格勃官員派駐德國,與當時的東德國家安全部門史塔西合作,因此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如此“知己知彼”的兩位領導人卻始終沒有擦出火花。


默克爾與普京 來源:克林姆林宮

但默克爾是理性和務實的,她明白俄羅斯對於德國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力主與俄羅斯進行對話,保持與莫斯科對話管道的暢通。即使是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時,曾主張歐盟對俄羅斯進行經濟鎮壓,但也表示,歐洲中長期的安全只有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作才能實現。與這次應對方式相似,當時德國也排除了軍事選項。

在過去的十年,俄德國兩國是彼此重要交易夥伴,俄羅斯是德國最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而在德國境內有超過20萬俄羅斯公民,執政黨社民黨與俄羅斯商界更是有廣泛的關係。俄羅斯對於歐洲的能源和傳統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德國傾向於將俄羅斯變成可以合作的夥伴而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對手。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屬社民黨)在幾天前也強調,不希望西方國家由此孤立俄羅斯。由總理出面對盟友表示支持,而總統出面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調停,默克爾採取的是俾斯麥的兩面策略,既要維持與盟友的團結,也要兼顧德國國內的親俄集團。


當地時間4月18日,敘利亞大馬士革杜馬鎮滿目瘡痍 來源:視覺中國

放眼整個西方,能夠將美國和俄羅斯同時拉上談判桌的,可能只有德國了。而協商與談判,是德國外交政策的關鍵字。德國一貫支持發展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在經濟方面,主導全球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面對貿易爭端就力推在世貿組織框架下進行調停,而在軍事上,也力主國際組織介入調停爭端,依靠有效溝通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國際規範,這樣才能在貿易戰爆發、軍事危機出現的情況下,回溯到之前簽署和已經達成共識的條款之上,以法制約束強權。

如今的德國,意欲擺脫對美國的依附,希望看到一個建立在有效規則框架下的多級世界,因此要通過對自身及歐洲所追求的利益進行重新定位,從而追求和維護這一定位,並在此基礎上以新的角色參與全球治理。

世界說

孫謙

責任編輯 | 張夢圓

運營編輯 | 賈珍珍

版面編輯 | 彭甯楠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